眾所周知,西方人很注重血統。其實血統這一概念,涵蓋了相當大的範圍,這其中既包括人種的劃分,也包括國籍的劃分,還包括家族的劃分。
如果套用這個概念,看看我們自己,那麼如果以人種劃分,就是我們常説的黃種人,白種人。國人自稱為華夏子孫、炎黃子孫,這種觀念潛意識就是以人種來劃分的。在周朝的《國語周語下》,就記載禹夏之後,共工、四嶽和各姜姓國都可稱為“炎黃之後”。
在家族化分的層面,血統論的地位並沒那麼高,但也並非沒有,中國古代曾劃分過血統。雖然在成吉思汗時期這種劃分雖不明顯,但自清兵入關後,滿清曾試圖劃分漢族血統。
清朝初期,南京政府推行剃髮令,使得漢人更重視自己的髮式與衣冠。《孝經》中曾經寫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見漢族內部的認同感很強,但剃髮令的政策沒有最終進行下去,清朝中期實際,莽漢兩族不分彼此成為一家。
正如文章開頭所説,西方人很注重血統。沒錯,古埃及文化中,歷代王室或者法老往往為了保證自己的血統,從而選擇近親結婚,當然這與古埃及的眾神通婚也有一定的淵源。
英國皇室總是新聞和輿論的寵兒,這與其悠久的歷史和崇高的社會地位不無關係。其中,西薩克森王朝和威塞克斯王室當屬英國最古老的王室。他們的後裔“懺悔者”曾以母系血統繼承丹麥人的王位,而諾曼底王朝的威廉一世,雖然跟愛德華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他也通過姨母艾瑪的血源,成功繼承了王位。
説到諾曼底王朝,不得不提諾曼底的最後一位國王斯蒂芬。他是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的外甥,同時是法國布盧瓦伯爵的兒子,而其母是威廉一世的第四個女兒阿黛拉。
斯蒂芬死後,他的王位由亨利一世女兒的兒子安茄伯爵亨利繼承。可以説,英國王氏雖從古至今已經歷多朝多代,但其血緣關係從沒有斷過,幾乎每一代都跟前朝有血緣關係,連綿的王朝血親流傳至今。
西方人對血統的偏愛與其國情有緊密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説,血統可以作為他們的工具——擁有了血統,就能以正義之名發動戰爭。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比如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另有種乎”是另一種揭竿而起,即血統的對立面。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什麼對血統如此淡薄呢?
民間公認有兩個原因,第一,這與姓氏有關,姓氏在某種程度上抹平了貴賤之分,畢竟後代百姓都可以將自己的姓氏追溯到炎黃二帝。
第二是中國古代的制度允許存在一定範圍內的階級流動,其中典型的是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科舉制使寒門弟子也有機會進入仕途,這使得出生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寒門也能出貴子,只要努力,鯉魚總能越龍門,但在傳統西方社會中,可能一出生血統就代表了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