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二戰前有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超越經濟規律的,他們通過一系列看起來有些畸形的政策實現了快速崛起,並影響了此後幾十年的世界政治版圖。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兩個國家就是德國和蘇聯。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經濟在戰後趨於崩潰,魏瑪共和國時期,通貨膨脹高企,生產滑坡,馬克淪為小孩子的玩具,加之29年全球性的經濟大危機,德國上上下下岌岌可危。
蘇聯同樣不好過,雖然是歐洲國家,俄國的經濟基礎卻是最差的,不僅沒有分享到工業革命的紅利,還深陷奴奴制不能自拔,加之一戰帶來的損失,名為大國,實則是個外強中乾的空殼子。“十月革命”以後,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各路白衞軍圍攻蘇維埃政權,蘇聯經濟陷入崩潰。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隨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崛起,兩國走上了急速發展的道路。
納粹德國,實行的是國有化和軍事化改革。通過國家宏觀調控,穩定經濟秩序,然後以政府項目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這其中,軍工產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德國經濟快速穩定下來,並實現了增長。
但這種增長方式是建立在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良好教育背景下的,只要措施得力,給社會發展以信心,德國社會就能創造出優質的產品,進而實現經濟穩定發展。
當然,德國經濟也不是沒有隱患,軍工產業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穩定社會秩序,長期來看卻不能產生實際收益,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只能通過對外擴張掠奪。希特勒發動戰爭,是經濟政策的必然結果。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比起德國,蘇聯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既沒有機器,也沒有技術,更缺乏資金和產業工人,而佔據統治地位的農業,勞動人口多,生產效率低下,技術水平低,要想實現快速工業化,困難重重。
如果説德國經濟是個恢復問題,蘇聯經濟就是個發展問題,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蘇聯領導人也很清楚自身經濟的弊端,但為了早日實現工業化,以應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他們採取了極為激進的經濟手段:剝削農民。
1918年,蘇聯開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主要內容如下:
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實行餘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實行產品實物供應以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彼時的工業發展,雖然技術很重要,但先發國家與後發國家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加之技術複製難度低,知識產權意識差,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和原材料做支持,假以時日,發展不在話下。要知道,我們國家民國時期都建造過萬噸輪。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蘇聯不缺原材料,不缺人口,缺的是資金,那會也沒有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者跨國銀行,想要獲取發展資金殊為不易,只能依靠自己。於是斯大林將農民全部趕入集體農莊,以温飽為生活基線,其他時間全部免費勞動。用農產品出口的利潤來換取先進的機器,用多餘的農產品免費供應城市發展,與此同時,在工人階級中颳起一股“義務勞動”風,説白了,就是把人當機器,用低廉的工資,換取超額的勞動。
這種近乎奴隸制的制度,在很短的時間內聚攏了大量的財富,蘇聯經濟也因此實現了快速擴張,上世紀30年代蘇聯GDP超過英國,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但這背後,卻是無數蘇聯農民、工人、勞改犯的血淚。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蘇聯大作家索爾尼仁琴的代表作《古拉格羣島》描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慘相,據統計,1929年到1953年的二十四年間,至少一千四百萬人被監禁於古拉格,多於七百萬的蘇聯公民被流放到蘇聯的墾荒地區進行墾荒。這些人生活水準極為低下,且領不到一分錢報酬,只能沒日沒夜在監工的棍棒底下勞作,而其成果都被國家無償佔有。
我們知道,財富的創造有幾個要素,一是原材料,二是勞動,三是交換。蘇聯實行的是國家統一調配的計劃經濟體制,原材料全部是國有,可以免費使用,交換由國家統一安排,不存在交易成本,剩下的只要有人幹活,就能源源不斷產生財富。
更何況,幹活的成本極為低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情況下,蘇聯經濟快速崛起,也就很好理解了。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説希特勒的德國練的是“小無相功”,蘇聯玩的就是“吸星大法”,兩者一個套路,都是藉助歪門邪道來提升自我修為,長期來看,後患無窮。
二戰以後,納粹德國遭到毀滅,德國人從廢墟中重建,此後他們兢兢業業,專心做好產品,最終成為歐洲工業的代表。而蘇聯卻一條道走到黑,繼續在計劃經濟的老路上狂奔,最終被美國拖垮。
歪門邪道,終究害人害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1 字。

轉載請註明: 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快速強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