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的李白與聲名未起的杜甫在繁華的洛陽相遇,一見如故,相約同遊,於是遍覽沿途風景,以詩相和,路過樑宋之地邂逅了高適。當時的高適躬耕讀書,一聽李白和杜甫正結伴當“驢友”要走遍大唐,連忙也扔下鋤頭和田地,加入“尋仙問道”的三人行。
這一走從夏天走到冬天,三人行傳出無數名篇佳話,旅遊結束後李白如願成了道士,杜甫完成了隱居王屋山的心願,只有高適又一路南下,繼續折騰。
值得一提的是,高適一生的成就用一句話形容的話,逼格相當高:一開始我只想種地讀書,後來帶兵打仗,不小心就拜將封侯了。從進士及第帶隊運兵到率眾出征,最後拜將封侯,高適只用了15年。
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正值大唐鼎盛時期,大唐子民開拓精神爆表,無一不向往着大漠邊關金戈鐵馬,渴望為大唐盛世添上自己的一筆,功名成就,封侯拜相。詩仙李白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詩聖杜甫吟過“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唯獨高適不一樣,那年20歲的他面對滿眼盛世繁華慷慨高歌,面對到處為國盡忠、懷才不遇的豪言,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民。他在青年時輾轉於長安、梁宋之地,最後定居宋城,遠離喧囂,躬耕讀書自給自足長達8年,這8年他如潛龍在淵,默默積蓄力量,冷眼旁觀大唐風起雲湧。
直到八年後,他遇到李白和杜甫,告別田園,南下江南、北上邊塞,足跡遍佈繁榮和平的煙柳畫橋,也踏遍了鐵血殘酷的沙場,他寫不來錦繡文章,歌頌不來盛世千秋,卻寫下了無數壯懷激烈的邊塞詩文。
而後回到內地,才華出眾的他被一眾節度使聘為幕僚,在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的沙場與官場、軍伍之間閃轉騰挪,熱血的高適依然冷眼旁觀,默默潛藏,看着一將功成萬骨枯,看着大唐軍人為帝國百戰而死開疆拓土的悲傷,看着用累累人命堆疊出來的大唐盛世。
那時,10歲得功名的楊炯、17歲及第的王勃、25歲中進士的元稹、26歲榜上有名的杜牧是人人競相讚賞的青年才俊,比起這些年少成名的人,直到十幾年後年過四十的高適才以一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寫就了中國幾千年邊塞詩的最高音,舉國震撼,天下聞名。
公元749年,俗話説棺材土都埋到腰的高適46歲,在睢陽太守張成皋舉薦下參加科舉,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負責運兵事務。
他和所有人不一樣,他拙於文工,卻在軍事上有過人天賦。安史之亂爆發敲碎了盛唐新衣地下的骯髒與羸弱,高適捲入戰場軍伍,自此平步青雲。翻開史冊我們就會發現,安史之亂後那些個有名的戰役都有高適的身影。
詩人好空口,慷慨陳詞、揮斥方遒,吟誦愛國詩句、滿懷報國之心的人比比皆是,但如高適這般付諸行動投筆從戎的很少。如果説他的前半生是牧歌田園,那麼後半生無疑是沙場高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短短時間就佔據河北、河東之地,在潼關之役前高適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剛開始擔任掌書記,很快就以軍事天分和功績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鎮守潼關,將潼關經營得固若金湯。
公元756年,高適護送倉皇南逃的李隆基進入成都,因功被提拔為諫議大夫。同年,睢陽之戰爆發,高適率軍投身於張巡麾下,以張巡為首的唐軍愣是憑藉7000士兵守住了十幾萬叛軍的攻城。公元757年,永王謀反,高適以淮南節度使的身份親自率兵平亂,大殺四方,永王一敗塗地。
最終,功成名就年已五十的高適以軍功封官,就任淮南節度使,封爵渤海縣侯,成為朝堂權貴朱紫之一。此時,誰還能想起他曾是種地養雞鴨的農夫?此後高適被任命為太子詹事,又相繼轉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散騎常侍。
也就是説,僅僅十四年,高適從一個辦事員(掌書記)做到了副部級。直到公元764年,62歲的高適病故,留下一生傳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