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道士有首肉麻情詩,表達相思之苦,異地戀男生讀完都會感動
古人在表達情感時,通常是含蓄又委婉的,即使是表達相思之情,通常也不會直白地表露出來。比如“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又或者是“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皆極盡婉約之能事。而唐朝女詩人李冶的這首《相思怨》,卻極其直白,甚至將無形的思念之情具象化,聯繫詩人的背景故事,讀來令人愁腸百結。
李冶字季蘭,約莫在730年出生,與魚玄機、薛濤、劉採春並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當時她結識了在剡中隱居的名士朱放,兩人一見傾心,但朱放後來奉詔前往江西為官,不得不與李冶分離,她便寫下了這首《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明代鍾惺曾在《名媛詩歸》中評價此詩:“直語能轉,便生出情來,此全從靈氣排宕耳。”這首詩不同於其他女詩人的婉轉含蓄,直白地表露了詩人對於遠方戀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摯動人。其實李冶的很多詩作都是如此,這和她的性格與人生經歷有分不開的關係。
李冶極為早慧,六歲即能作詩。當時她寫下的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被其父視為不祥之兆,因為“架”諧音“嫁”,李父認為這是女兒德行有失的表現,故而送她到了玉真觀作為女道士修行。
唐代女道士最出名的,就是她們身在道觀、心在紅塵的風流軼事,比如魚玄機、楊貴妃、玉真公主。李冶和她們一樣,雖然名為修道,實際上與文人墨客詩信往來不斷,愛得熱烈而直率。李冶生得極美,又才華橫溢,詩僧皎然、朱放、劉長卿、茶聖陸羽等等名士,都曾與她交往甚密。
除了這首著名的《相思怨》以外,她的《八至》也是傳世的名篇,那句“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歷來為人讚譽。後來唐代宗李豫聽聞了她的才氣,還專程請她赴京入宮覲見,然而一入宮門深似海,李冶的悲劇也就從此開始了。
入宮時李冶已經年近五旬,但依舊“不以遲暮,亦一俊嫗”,李豫為其才華和容貌傾倒,將其留在了宮中,後來李適即位,依然對她以禮相待。然而好景不長,公元783年,朱泚策劃了“涇原兵變”,李適逃至奉天,李冶則和後宮其他妃嬪一起被俘虜。當時朱泚聽聞宮中有個大才女,就命她為自己作詩歌頌功德。
為了當時能夠活命,李冶不得不寫下了那首“絕命詩”,朱泚才滿意地放走了她。誰曾想第二年李適就依靠大將軍李晟平定了叛亂,重新登基為帝,那首詩也就成為了李冶“通敵叛國”的證據,導致她被押入死牢,隨後遭亂棒撲殺而亡。
李冶的一生率真直白,從不為俗世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可以説是一位傳奇女子,卻最終落得一個這樣的結局。可以説她是因為才氣而名留青史,也是因為才華而招致殺身之禍,一代佳人不得善終,何其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