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和龐統都曾自薦於劉備,但結果卻是大相徑庭。徐庶自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的任何信息,僅有“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一句話的概括,但是隨着劇情豐富性的需要以及底層知識分子積極進取的想象心理,使得徐庶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演變成為一心追求明主而懷才不遇,在水鏡先生指點下毛遂自薦——“行歌自薦於新野”,“被玄德待為上賓”,深受劉備尊敬,成為劉備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師。
相比之下,龐統的自薦道路便顯得極為坎坷。龐統,雅號“鳳雛”,是荊襄名族的後代,在上文中已提到過,龐統在自薦之前已經是名聲在外,可謂是前途一片大好。然而,當他面對面先後自薦於孫權、劉備時,卻是“沒有任用”和“不得重用”的結果。
同樣都是向人主自我推薦,一個即為重用,一個不受重視,為何有如此差異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兩人的性格和氣量差異。《蜀書·諸葛亮傳》和《蜀書·董和傳》中記載的有關徐庶的故事是他先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後,母親才被曹操脅迫,無奈進入曹營。並且還記載徐庶在推薦諸葛之後,還成為諸葛亮的下屬,諸葛亮對他也很是讚賞,稱徐庶忠君愛國,自己難以比得上。在此中徐庶的品格人性已是倍受稱讚。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更是個有智有謀、有品有形的名士,他長歌自薦於新野,謙遜有禮,言曰:“久聞使君納士招賢,欲來投托,未敢輒造;”後來他得知母親被抓,百善孝為先,萬般無奈隻身一人前往曹營,但是他沒有簡單的一走了之,儘管從古至今,忠孝難兩全,他也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忠”,做好了善後工作,以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如現代職場中,在離職後處理交接好任務,不拖公司進度,來一個華麗高雅的轉身。除此外,他舉賢薦能,大公無私的氣度也令人稱讚。舉賢薦能雖在歷史上不是少數,但是妒賢嫉能,急迫邀功也不是少數,徐庶不僅薦賢,且誇賢抑己,直言孔明十倍於己,這般謙虛敬能的品行讓後人敬佩。
反觀龐統,其性格氣量與徐庶大相徑庭。首先,龐統自恃才高,便有些許狂妄。在面見孫權時,孫權問其才能如何,當然,一個謀士來自薦,君主定然會問到他的智謀和優勢,就像是現代的面試,我們都知道面試我們一定要謙遜有禮,而不能誇誇其談,狂妄自大,但是龐統卻顯得有些恃才放曠。
龐統説他的才學“與公瑾大不相同。”他沒有從自身出發舉例自己的優勢謀略,卻通過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自然讓人不悦,況且他壓低的那個人還是讓全東吳人佩服,孫權也是無限推崇的周瑜。所以,最後的結果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導致孫權對其“狂士,用之何益”的評價,即使魯肅一再對龐統的才智進行解釋,甚至説出他獻連環計的事蹟,孫權也不屑,“誓不用之”。
後來,龐統在面見劉備時,也是如此,“長揖不拜”,表現得高傲失禮,令劉備心中不高興,並且他沒有拿出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信,因此劉備只道:“荊楚稍定,苦無閒職”,讓他去做耒陽縣宰。試想若龐統面見劉備時,態度謙和,彬彬有禮,“以才學動之”,求賢若渴的劉備定然不會大材小用,他自己也就不會受那番波折。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單從龐統的“自薦”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性格氣量差異都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所以,能力是一方面,氣量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