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冒名頂替者超百人,如何才能讓高考不失公平本意
據南方都市報6月19日報道,在2018年至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冒名頂替者獲得學歷時間為2002年至2009年。
在242名涉嫌冒名頂替入學者中,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最多,共有135人,佔全部冒名頂替人數的一半以上,濟南大學也有36人,達到全部冒名頂替人數的15%。雖然冒名頂替者獲得學歷的時間都是發生在2002年至2009年,但是,並不能因為是“過去時”,就可以煙消雲散。其留下的教訓和產生的影響,卻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
眾所周知,高考被認為是最為公平的一種教育形式,也被認為是最為公平的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方式。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已有大批青年通過高考進入了高校進行深造,成為各方面的人才,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力量,成為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強大基礎。沒有高考的恢復,中國就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也不可能成為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員。
高考的公平,源於給所有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給所有人公平競爭的機會,給所有人成為國家建設人才的通道。很多人因為高考而改變了命運,也有很多人因為高考獲得了施展才能的機會。雖然高考也帶來了應試教育等方面的弊端,但是,迄今為止,尚沒有一個比高考更科學、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式,也沒有一種方案能夠替代高考。
然而,也必須看到,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在高考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前些年廣泛採用的“加分”辦法,就隱藏了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甚至依法腐敗、違法現象。因此,“加分”手段也逐步在高考中被取消,以便於給廣大考生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
而山東省在高等學歷數據教育中發現的冒名頂替現象,則是高考過程中出現的又一重要問題。雖然這一問題不是高考本身帶來的,而是人的行為產生的。但是,卻不能不讓人對高考過程中的行為和做法帶來質疑和關注。因為,冒名頂替行為帶來的不只是教育的公平問題,還有教育的管理、教育的質量和法律制度的規範問題。
冒名頂替會破壞教育公平,是顯而易見的。就像最近受到廣泛關注的山東聊城冠縣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事件,就因為冒名頂替者的行為,使這位農家女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也降低了人生高度。如果不是被冒名頂替,這位農家女可能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機會。由此,也使高考的公平性沒有能夠在這位農家女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而冒名頂替者能夠大行其道,與相關學校在管理上存在較大漏洞,在管理上沒有精益求精有着密切關係。因為,只要工作細緻,冒名頂替者是無法通過層層關口的,是會被及時發現的,也是不會讓真正的學子失去到大學深造的機會的。恰恰是相關大學管理上的薄弱,給冒名頂替者機會和空間。尤其像山東廣播電視大學,7年時間有135人是冒名頂替者,決不是一般的漏洞,而極有可能是一個違法亂紀的利益鏈條。
對於冒名頂替者來説,如果成績好,有真才實學,就不需要冒名頂替。即便由於種種原因,當年沒有考好,也可以通過補習一年繼續參加高考。所以要冒名頂替,大多是成績極差,再怎麼補習也不可能進入大學者。就像冒名頂替陳春秀者一樣,與高考錄取分數線相差240多分,這樣的人也通過冒名頂替進入大學,大學的教學質量還有保證嗎?教育的公平在哪裏呢?因此,冒名頂替對大學教學質量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為什麼山東廣播電視大學的冒名頂替者最多,也是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質量不高的表現,是山東廣播電視大學的文憑好混的體現。否則,冒名頂替者會在教學過程中被發現和淘汰。
而冒名頂替現象的發生,也必然會與貪污腐敗和違法亂紀緊緊聯繫在一起,甚至是一條這方面的利益鏈。因為,從大學錄取通知書到報到再到學籍管理以及文憑發放等,都需要一道一道地過。如果沒有貪污腐敗和違法亂紀行為,是通不過的。所以,山東這些大學出現的冒名頂替問題,如果僅僅對學生採取撤銷畢業證書、取消學歷等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冒名頂替者一個人也是擔不動這樣的責任的,而必須對鏈條上的所有人都給予嚴厲的法律處罰,追究其法律責任。
高考是年輕人仰望天空的平台,也是年輕人施展才華的舞台,更是年輕人報效祖國的階梯。如果對高考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尤其是冒名頂替這樣的問題,不能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不能徹底杜絕,對年輕人的求學是會帶來傷害的,也是會對社會公平產生衝擊的。杜絕冒名頂替等方面的問題,是促進教育公平的責任,一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