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面對外族的戰爭中原王朝往往都是選擇防守而不是主動出擊。只有到了兵鋒強大的盛世才可以主動出擊和北方遊牧民族掰掰手腕,例如歷史上的漢武帝北擊匈奴、唐朝時期北攻突厥等等。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糧食”,糧食的短缺讓中原王朝對待遊牧民族力不從心。有人會問中原王朝這麼多土地和人口,產出的糧食難道還不夠邊軍吃的嗎?為什麼防守時糧食不會短缺,只要出征糧食就會短缺,糧食都去哪裏了呢?
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在古代戰爭中,出征之前軍隊主帥往往都會舉行誓師大會,在大會上對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們進行犒賞,意味着士兵們的伙食會比平常要好很多。和平時期訓練吃的可能是饅頭和白菜,戰爭勝利時候可以吃到肉和酒,這樣可以極大鼓舞士兵的士氣增強戰鬥力,這是戰爭時期糧食消耗的一個原因,但是這個原因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其實糧食消耗的最大頭就在運輸上面,古代一個士兵在前線戰鬥就需要10個民夫來運送糧食保障。因為民富在運送糧食的過程中,他必須把他去程和回程的糧食留出來,剩下的一點糧食才是真正可以送到士兵手裏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中原王朝不願意對外用兵的原因,真的是炮聲一響,黃金萬兩,一場對外戰爭可能就會把祖宗積累的所有財富揮霍一空。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向南方轉移,從宋朝的蘇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時的湖廣熟,天下足。
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農業在南方,外患卻在北邊。導致了要想把南方的糧食運輸到北方需要國家付出很大的代價。糧食需要用馬車運送到大運河南部,在用船運送到北京通州,再用陸地運輸送到前線士兵手裏。而且隨着北方戰線的拉長,民夫可能還要冒着被敵人騷擾的情況下,穿越草原來運送糧食,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到古代對遊牧民族戰爭時運送糧食的困難程度了吧。
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北方遊牧民族因為時逐草而居,主要食物來源是羊羣,相比於中原王朝的農耕產出糧食。遊牧民族完全可以跟隨着軍隊而行動,運輸壓力大大減少。他們完全可以靠着幾個人可以驅趕成羣的羊,依靠數量極少的人就可以完成部隊糧食的運輸。最為經典的就是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軍隊,遊牧民族的優勢被最大化的發揮出來,建立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
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這些草原對於中原王朝來説並沒有吸引力,打下來又不能生出糧食,所以很少有人會打他的主意。中原王朝只有被騷擾的忍無可忍的地步,才會選擇重拳出擊來打擊一下北方敵人的氣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