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你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時候,始終緊扣利益點來論述呢?
難道世界上就不會出現無視利益的聖人嗎?哪怕是小概率事件?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世界上絕不會出現無視利益的聖人,這是由我們的基因所決定。如果你認為某人是無視利益的聖人,只因為你沒看懂他的利益點。
或者説,你根本沒搞清楚什麼是“利益”。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我曾問過我的讀者一個問題:當小林路過某地時,發現一個殘疾乞丐正在路邊乞討。小林同情心發作,給了殘疾乞丐100元錢,請問小林從中獲取利益了嗎?
讀者給我的回答是“否”,而我告訴他:小林從中獲取了利益。
我們可以模擬一下小林的內心想法:“我”覺得這個乞丐太可憐了,如果“我”不給他一點錢,“我”的內心會很難受,所以“我”給了他100元錢。“我”為什麼不多給他一點錢呢?因為“我”的家境一般,如果給他的錢超過100元,“我”就會更心疼錢,而不是更心疼乞丐。
發現問題了嗎?無論小林做出什麼選擇,他的出發點都是“我”。換言之,無論小林做出什麼選擇,其目的都是為了消除自己內心深處那種不舒服的感覺。
這種努力消除內心不舒服感覺的行為,在心理學上都可以稱之為“獲取利益”。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理查德·道金斯寫過一本書,名為《自私的基因》。書中明確提到:所有基因都是自私的,每個基因都有各自的利益,基因之間、基因和生物個體之間都有可能產生利益衝突。
比如世人推崇諸葛亮,都説他高風亮節,有絕對實力也不篡位,這就是不為利益動心的聖人。
諸葛亮是不是“聖人”,要看我們怎麼去定義“聖人”這一概念,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諸葛亮絕對做不到“不為利益動心”,因為諸葛亮還是人。
如果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在諸葛亮心目中,復興漢室比一切都重要,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甚至可以無償獻出自己的生命。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這種行為,超脱心理學對於“自私”和“利益”的描述了嗎?顯然沒有。
諸葛亮所追求的利益,就是復興漢室。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獲取這一利益,諸葛亮願意付出所有,只不過這種利益並不屬於物質層面而已。
或許有人會問:不追求物質利益,只追求精神利益,這種人難道不是聖人嗎?
我認識一個宅男,他不喜歡社交,也不喜歡金錢,整天只知道窩在房間裏啃老打遊戲,目的就是把他玩過的遊戲都練到完美通關。
請問:這位宅男追求的是物質利益還是精神利益呢?如果他追求的是物質利益,請問是什麼物質呢?如果他追求的是精神利益,那麼他是不是聖人呢?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或許還有人會追加提問:至少諸葛亮追求的精神利益足夠高大上,根本不是宅男的遊戲目標可比擬的。
如果説這話的人是一個維護皇權的老夫子,那我認為很有道理。可如果是一個接觸過唯物主義的現代人,我會覺得匪夷所思。
身為漢臣,就一定要維護甚至復興漢室嗎?
如果維護甚至復興漢室的結果,是使得中國分裂數十乃至上百年,百姓始終處於動盪之中,這種維護和復興有什麼可誇獎的?
我在寫赤壁之戰的時候就説過:劉表入主荊州十八年,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樂業,堪稱亂世中的一大亮點。
曹操南下之後,劉琮直接帶領整個荊州投降,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同樣沒遭什麼罪。
如果曹操能夠一鼓作氣滅掉孫劉聯軍,那麼當我們在評選“三國時期最幸福的人”時,最佳入選者應該是荊州百姓啊。
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操,荊州被一分為三,後又圍繞着這塊土地你爭我奪,打了幾十年,你説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們,過的是什麼日子?
整天説大道理興復漢室的人不計其數,可誰是荊州當地百姓?站着説話總是不腰疼的。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也許有人會迫不及待地給我扣帽子:您這種論調很適合侵華日軍啊!百姓們如果都不抵抗,咱們豈不是順利成為日本國土的一部分了嗎?
事實上,我的所有理論都是基於一種大背景下來論述的。
如果大家都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那麼我們後世怎麼看其實不重要,因為在當時它就是對的。
正如我説,如果是一位維護皇權的老夫子推崇諸葛亮,我認為很有道理,因為在皇權政治中,諸葛亮的行為是天然的政治正確,因為他忠君啊!
但對於我們今天的人而言,這種觀點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諸葛亮值不值得推崇?自然是值得的,但不是推崇他忠君和不篡位,而是推崇諸葛亮的才華和理智,更是推崇諸葛亮的務實精神。
我一直在強調:諸葛亮是一個極其理智又聰明絕頂的人,同時還是一個能夠把自己的才華落到實處的實幹家,這種人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可是很多人呢?整天把諸葛亮不肯篡位掛在嘴邊,這證明諸葛亮多麼多麼了不起,更把諸葛亮描繪成了一個超然於利益至上的聖人。
忠君這種皇權時代的政治正確,我們實在是沒必要重複,不要肉體生長在新社會,思維卻停留在舊社會。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話題回到侵華日軍身上,道理也是相通的。如果大家都認為投降有理,那麼這個地區必然會迅速淪陷。
如果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投降有理,那麼我們今天自然就是天天講日語的日本二等公民,這是力量的對比,無關對錯。
可問題是: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顯然不認為投降有理,所以他們之間儘管矛盾重重,卻依然團結在一個不那麼能夠服眾的領袖周圍,和日本人正式血拼了八年(十四年中的前六年並未統一戰線,故不説十四年)。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大的利益點就從“個人生死”轉變為“國家存亡”,大家為了追求“國家存亡”這一最大利益點,寧願付出自己的生命,也絕不讓侵略者得逞。
身為後世讀者,我們應該敬仰前輩們將“國家存亡”這一利益點置於“個人生死”之上的偉大選擇,但不能説他們都是無視利益的聖人,這不符合心理學,更不符合基因學。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4 字。

轉載請註明: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