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小編的請點一點關注,覺得小編哪裏做的不好的一定要在評論區告訴小編,小編一定會認真聽取的過個週末都不消停的小編,各種新聞推送古代時由於戰事多,每個朝代幾乎都要經歷漫長的戰爭期。要説打仗,一要人多勢眾,二要糧草充實。人們都聽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食對出軍隊來説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糧食,軍隊甚至不敢出徵。不過成語中説的“先行”並不是要糧食走在大軍前面,而是指要先做準備。估計很多人會對古代的軍糧好奇,究竟古人出征吃什麼呢,有什麼要準備的?説到吃,國人都很在行,但是在軍隊中,講究的點就與生活中不同了。在古代軍營中,士兵賴以生存的口糧,根本談不上色、香、味的要求,只是要重點滿足三個要求:能吃飽、易儲存、易攜帶。在這些要求的基礎下,古人出征時最主要的軍糧就是粗糧和肉類。先來説下粗糧,在古時粟是主要糧食,也就是我們現在説的小米。粟在古時被種植廣泛,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內蒙等地都有種植,而且這種糧食的保存時間比水稻更久,一般能存儲9年以上的時間,這樣超長的保質期,幫助粟成為行軍打仗中最受喜愛的軍糧。不論是煮粥還是做小米飯,黃澄澄的小米都能迅速補充士兵們的營養,還能給他們快速充飢。再説肉類,要特別説明這並不是鮮肉,而是醃製好的牛肉乾、魚肉乾等,這些肉類被醃製好後,不僅不易變質,而且便於攜帶。從東漢開始,軍隊出征就有攜帶各類肉乾的習慣。不過這樣一來,雖説是肉類,但是吃到士兵嘴裏的味道並不怎麼樣,因為這些肉儲存時間長後,早就失去了鮮美的味道,只能做補充體力的乾糧用。以上這兩類乾糧,都是需要加工一下才能食用,就連牛肉乾都不能直接食用,因為通常硬的都能做武器了。另外還有一種乾糧,算是士兵們比較願意接受的素食乾糧,就是燒餅。燒餅在製作中就會添加調味料,這樣吃的時候味道也好一些。清朝清兵作戰時,就習慣在出徵前準備大量燒餅。不過燒餅保質期並不長,時間久了,就算不壞掉,也會變硬變幹,只能掰開了泡着食用,看來當時出征真的非常艱苦。另外,為了使食物儘量有些味道,古人也想出了一個妙計,發明了一種物品。這種東西堪稱最便攜的調料,他們會把布料放在鹽水中反覆浸泡,最後晾乾形成“鹽布”。吃飯前,大鍋放下水,把鹽布扯下來一塊,扔進鍋中,等到食物出鍋時,就會吸收鹽布中的鹹味,吃的時候就會更加美味。畢竟人不能不吃鹽,但是如果帶着一堆瓶瓶罐罐,行軍的時候很容易破損,又耽誤進程。於是古人就想出,每個士兵都攜帶一卷鹽布,吃飯的時候大家自己扯下鹽布來調味,真是一個既聰明的辦法。可以想象一次出征要消耗大量糧食,説戰爭能拖垮一個國家,一點不為過。當壯勞力都去打仗,農田裏少了耕種的男丁,百姓還要供應比平時更多的士兵,戰爭顯然是勞民傷財的
士兵行軍時食物難以下嚥,他們想出一妙計,古人果然智慧不容小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8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