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通篇全「抄」還被誇,不愧是國劇門臉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經典

肉叔錯了。
上週誤判了一位慢熱型的選手。
當時看了一集沒啥感覺,於是草率下了個結論:
拖沓。
如今一週過去,四萬人讓它穩站豆瓣8分。
話題度持續升高,光豆瓣主頁討論就達到6000條;
作為非正劇,卻廣泛引起了學術界注意,衍生大波歷史文化科普帖;
還讓每個觀眾都想起了學生時代的古文噩夢,對它又愛又怕:
這年頭,觀眾不瞎。
能兼顧熱度和口碑的劇不多,質量肯定過硬。
肉叔趕緊去多看了幾集。
才發現,正午陽光在下很大的一盤棋——
清平樂
之所以會誤判。
是因為肉叔錯用了平常的標準,去看待這部不平常的劇。
不平常在哪?
正午陽光這次走了一條險路:
沒有緊密圍繞一個人,集中訴説一條故事線。
而是分散地同時塑造多個人物和多條故事線。
這就很容易導致一個弊端:
主線不明,爽感不強,開頭便勸退觀眾。
劇情開頭,是少年皇帝趙禎和太后劉娥之間的母子博弈。
趙禎得知自己的生母並非現任太后,便闖出宮外,去找留守先帝陵墓的生母。
都來到門口了,又被大臣們以“大局為重”硬生生勸了回去。
隨後趙禎開始怨恨太后,不滿她把自己這個“兒子”當作垂簾聽政的工具人。
聽聞臣子范仲淹喪母要辭官,皇帝便在朝堂上借題發揮,暗懟太后迷戀皇權,導致他自己無法接生母入宮盡孝。
太后也不是吃素的。
聽出了趙禎對自己的反叛,也不露聲色,同樣借議政的方式暗懟回去。
先是用實力碾壓了皇帝,霸氣給出忠孝兩全的完美解決方案。
然後表面誇皇帝體恤臣民,實際卻明指他的不足,暗示他還沒夠格獨自管理天下。
除了在朝堂上互鬥,兩人在後宮也處處互相制衡。
皇后就是太后選的人,無才無德,皇帝很不喜歡,但就因為夠蠢,被太后控制得死死的。
這時你一定以為:哦,這是宮鬥劇!
然而接下來,你卻迷惑了。
太后和皇帝一直母慈子孝,和平共處到趙禎成年繼位,兩人達成和解。
而皇后也沒能發揮作用牽制皇帝,作為她靠山的太后都勸她善良,最後還被皇帝送去當尼姑。
你預想中的陰謀和智鬥一點都沒出現。
接下來,你又會以為這是一部權謀劇。
大臣們很明顯分成了支持太后和支持皇帝兩個派別。
不是頻繁往各自主子的居所跑,打小報告進行籠絡。
就是天天在朝堂之上打嘴炮,借探討國事表明站隊,為主子助攻。
然而,當你以為這些大臣會給對手來個致命一擊時。
他們又出奇一致地以大局為重,為了天下百姓站在了同一陣線。
當你面對朝堂戲陷入迷茫……
這時候,感情戲又上線了。
從小就有婚約的曹丹姝,不喜歡她的未婚夫,卻迷戀上當今皇上。
深夜對着自制的趙禎“手辦”少女懷春地自問自答。
好不容易,後來順利離婚了。
還因家世顯赫被相中當皇后,終於能嫁給喜歡的人。
你又以為這是后妃爭寵、百轉千回的愛情劇是吧?
依然不對。
因為皇帝誤信大臣説曹丹姝“貌醜不至惑君”的言論,在大婚之夜冷落皇后。
後來雖解開了誤會,皇帝最愛的妃子不是她,受挫的曹丹姝也對皇帝熱情驟減。
帝后二人就這麼相敬如賓,和和睦睦地過了一輩子。
你看吧,前幾集這麼一輪下來。
奔着看愛情、看宮鬥、看權謀等爽劇套路而去的人,會對它的慢節奏和平緩的劇情產生強烈的不適感。
主線不明顯、類型不集中的劇情,信息量超載的畫面,已經篩走了一大批缺乏耐心的觀眾。
但堅挺的熱度和口碑,足以證明正午陽光這盤棋沒走錯。
留下來的觀眾,都沉迷於這部劇情“平平無奇”的作品,紛紛誇讚值得反覆品賞。
它的目標不是讓你爽一把就算的小言,而是奔着打造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去的。
《清平樂》作為言情劇,用的卻是正劇的拍攝手法。
一點都不急着講故事,慢慢慢慢慢慢條斯理地先給你塑造整個社會大大大大大背景。
先是服道化。
這劇的服道化細節摳到什麼程度?
建築,傢俱,服飾,日常用品……隨便暫停一幕,都能讓歷史老師講一節課。
《清平樂》堪稱正午出品之中歷史還原度最高的一部,幾乎所有元素都能找到歷史出處,對着文獻通篇全“抄”。
最基礎的,人物着裝。
無論主角還是配角,每套衣服都是照着歷史畫像做出來的。
劇中,劉太后堅持要穿着祭祖的“特製版”袞服,也按照史書記錄的規格做出來了,比天子的規則稍微降了幾個細節。
(禮制上只有皇帝才能穿袞服)
太后亦謁太廟,乘玉輅,服禕衣、九龍花釵冠,齋於廟。質明,服袞衣,十章,減宗彝、藻,去劍,冠儀天,前後垂珠翠十旒。
——摘自《宋史·后妃傳》
文武百官也嚴格按照官職登記,穿不同顏色的官服,佩戴不同等級的飾物。
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襴,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
——摘自《宋史·輿服志》
還有宋朝人民最熱衷的四大雅事:
焚香、點茶、插花、掛畫。
這四樣東西在劇中都有着很高的出現率,幾乎每個日常場景中都能看到。
兄弟會面就花式沏茶,集美聚會都是邊插花邊聊八卦:
家家户户都有掛畫、香爐。
據説劇中每個香爐的造型,都有原型文物。
肉叔不是專家,隨便搜了一個,還真的能找到。
百姓的吃穿用度,一日三餐的菜式、美酒、特產更是不能少。
老實説,肉叔晚上都不敢點開這部劇。
例如這日常對話的一幕吧。
你聊天就聊唄,桌上還擺滿各式甜點、蜜餞果子,非要把觀眾饞死。
劇裏的人動不動就上演“報菜名”。
炙羊肉、炙獐子、脆筋巴子、籤盤兔、荔枝白腰子、魚蓉粟米羹、菜羹意葫蘆、西京雪梨、燠鴨、炒兔、庫魚、燒餅……
儼然一部《舌尖上的宋朝》。
而宋代酒業很發達,誕生了一批著名的佳釀品牌。
《酒名記》《武林舊事·諸色酒名》收錄了宋朝各個飯店的招牌名酒,例如:
和樂樓的瓊漿,遇仙樓的玉液,玉樓的玉醖,會仙樓的玉醑,清風樓的玉髓等等。
劇中的角色到清風樓吃飯時,店家就是推薦玉髓。
高度還原的不止場景,還有情景。
人物對白常常直接用文言文。
詩詞文化氛圍濃厚,文人雅士常常心情一好就即興來上一段宋詞。
最有誠意的是,他們不是用唸的,而是吟唱出來的。
(宋詞本來是有調的,可惜唱法已經失傳)
你看這位大文人,興之所至,獨自走進雨中,邊打節拍邊來一段“説唱”: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好!先生好雅興!
只是苦了我們這些後人,從此又多了一首要背誦的考點——
《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作者:晏殊。
除了還原宋代人民的日常,許多文獻上記載的歷史事件,都在這部劇得到還原。
例如太后劉娥臨死前時撕扯衣服的場景,幾乎可以説是100%照“抄”史書:
宋仁宗在皇儀殿召見羣臣,哭道:“太后臨終前數度牽扯身上衣服,是何意?”參知政事薛奎説:“太后不願先帝於地下見她身穿天子之服。”仁宗醒悟,下令給劉娥換上後服,然後入殮。
更可怕的是,這劇很多隻有一閃而過的鏡頭,或者模糊不清的背景角落,都老老實實地死摳細節。
你只見朝堂上百官爭論,不仔細看絕對不會發現,角落裏還有一個從來不講話,低頭寫寫寫的人。
那就是專門記錄皇帝日常的史官啊。
可以説,沒有這個人,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劇了。
皇帝大婚,連桌布這樣的細節都兼顧了,上面繡的是百子千孫圖。
皇帝打發兩個妃子出宮時,隨手硃批的兩句話,都是史書記載的原文:
尚美人出居洞真宮,楊美人別宅安置。
就連太后隨口提到的盛事,萬國來拜的大朝會。
你只要仔細留心,就會發現平日的大街上確實多了不少異國風情的人和動物。
這些明顯就是外國來的臣使。
又例如這些大街上隨意掃過的鏡頭,暫停下來仔細觀察這個榜貼的告示,登的就是之前皇帝為太后正名的那段詔書。
皇帝詔書
太行皇太后保佑沖人十有二年恩勤至矣
而言者罔識大體務詆訐一時之事
非所以慰朕孝思也
處處能互相佐證的對白和情景,讓人不知不覺就進入這個立體生動的宋朝社會。
該劇還原度之高,可解讀的細節之多,簡直讓歷史愛好者過年,還讓歷史小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求知慾。
還讓學術界的歷史專業人士都忍不住摩拳擦掌,紛紛圍繞劇中各個方面開課講解。
各種歷史科普帖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社交平台湧現。
能做到這麼高的還原度,劇組真的下了大量的功夫,查閲了無數的史料。
這種“以史為鏡”的意義,才讓《清平樂》和一般的言情劇拉開了差距。
劇組人員整理的部分參考書單
當然,《清平樂》並不是想做成一個偽歷史紀錄片。
作為電視劇,它始終有自己的戲劇性和精神內核。
高度還原的環境,只是為了讓觀眾高度浸入年代氛圍中,最終還是要服務於故事。
《清平樂》想表達的是什麼?
其實該劇原名《孤城閉》,更貼合這個故事的內核。
電視劇改編同名自小説,劇中主角並非小説中的主角(書中的焦點是宋仁宗女兒趙徽柔),但電視劇延用了原著的基調和中心,即:
在特定的時代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
即使是太平盛世,即使是帝王之家,各人也受困於各自的“孤城”之中。
為什麼要在開篇花費大量的篇幅和情景細節,去緩緩鋪開一張氣勢磅礴的大宋社會圖景?
打造出厚重的歷史感,才能用歷史的“龐大”,襯托出個體的“渺小”。
儘量還原歷史,不是為了炫技或者美觀,而是為了讓觀眾獲得浸入式的時代體驗——
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用盡每一個觸覺可及的細節去把你拉入這個朝代裏活一把。
宋朝的特色是什麼?
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説過: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這時期的中國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好,文學上唐宋八大家佔了六個,四大發明佔三個。
完全撐起了你的中學課本和考點的半壁江山。
這一切都得益於宋仁宗的治理。
他是大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42年。
他死的時候羣情也很誇張,舉國痛哭,到處是燒紙錢的灰屑,甚至達到了整個天空暗日無光的程度。
走在偏僻深山難得遇到一個人,也在為趙禎的死哭泣。
去到國外,也有敬重趙禎的君王為其立了衣冠冢表達哀思。
為什麼?都是因為他的仁政。
仁者無敵。
表面越是的太平。
才越能反襯出盛世之下,無數人默默作出的貢獻和犧牲。
就連身為皇帝的人,都處處受制,時刻忍讓。
娶妻不能娶自己最喜歡的人,為了給天下人做示範,只能娶大臣推薦的賢淑卻貌醜的功臣後代。
皇后明明入宮之前就暗戀着皇帝,好不容易嫁給喜歡的人,卻為了給天下人做榜樣,處處小心翼翼講規矩,沒法像其他妃子那樣撒嬌爭寵。
忠臣為了不讓皇帝難做,只要能利國利民社會安穩,自己就甘心受貶,不爭功名利祿。
這前朝後宮的安寧和睦,天下百姓的太平盛世。
背後藏了多少座“孤城”?
因此,要拍宋仁宗的一生,不能用一般的拍法。
普通人的一輩子,一條單一的故事線就能説完。
而皇帝的一生,就不能不結合整個朝代去説,也就是無數人無數故事線組成的整個宋朝。
每一集零散的信息點情節點,其實都是這個朝代社會百態的橫切面。
你光這麼看一兩集覺得散。
但耐心看下去,每個點都會連成一條線,多條線最後變成一個立體的社會。
一個活生生的宋朝。
每個人物支線,最後都側面印證了這個朝代的特色和主角的形象,最終突出了故事內核。
舉個例子,韓琦,以及開蜜餞鋪子的梁家。
一開始,少年趙禎在坊間偶遇尚未考取功名的韓琦,和他辯論百姓違背法律,在家中暗暗經商販賣蜜餞果子是否合理。
直到好幾集之後,韓琦終於當官了,再和皇帝説起這家人的沒落,於是得出當前律例不利於民生的結論。
這一點,跟歷史上宋仁宗最重要的改革舉措暗暗對上了。
而這個不起眼的小支線,也分成了多集逐漸推進,最後成功塑造了當時標誌性的人物風氣:
仁君,和忠臣。
歷史上,宋仁宗為了不讓下屬被責備照顧不周,自己死死忍着口渴都不敢説。
為了不讓百姓跟風過度宰殺羊羣,自己晚上想吃羊肉都不敢提。
這樣處處自省的好皇帝是如何煉成的?
就是通過上述這家蜜餞鋪子沒落這種不起眼的支線,一點點築構起來的。
趙禎年少時為這家人趕走惡霸,並大大讚賞他們家的蜜餞。
但正是因為得到皇帝讚賞,全國上下的有錢人都爭相模仿做這道蜜餞。
導致成本飛漲,把這家小本經營的店鋪壓垮。
本是出於好心的舉動,反而是家破人亡的結局。
這才讓宋仁宗深刻明白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到天下百姓的生死,一輩子都過得謹言慎行。
你看,這部劇看似零散,實則每條線都有它的作用。
每個情節點都是有效的,沒有任何囉嗦注水。
它兼顧塑造角色和推進劇情的作用。
每條線也有自己的起承轉合。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每個小支線都像雷一樣,埋在你未設防的心底。
當前面的碎片鋪得夠滿時,輕輕一個點睛之筆就能引爆你的情緒的小高潮。
例如,皇帝和太后互相鬥了那麼久,終於在第五集太后領便當盒的時候,一個鏡頭猛戳了觀眾的淚腺:
一直渴望擺脱太后掣肘的趙禎,卻深夜獨自跑去大殿的椅子上呆坐。
良久,突然轉頭問旁邊的空椅子:
大娘娘覺得,如此可行?
他的眼中沒有預想中的快樂,卻多了幾分寂寞。
從今以後,沒人攔他,但也沒人扶他了。
不是隻有甄嬛在皇帝死時,狠狠復仇的那種“爽”才觸動人。
趙禎失去相愛相殺的對手那種落寞,同樣是人類共通的情感。
這就是《清平樂》的最大優點:
在言情劇中做出最弘大的格局,在歷史劇中又拍出最細膩情感。
看下去你就會發現,69集的《清平樂》根本不長。
要承載整個宋代的巨大信息量,這個篇幅已經是超濃縮了。
儘管走這條路比較險,但正午陽光再一次以穩定的口碑,證明了自己的國劇金招牌。
從2011年成立至今,推出的作品也就那麼十來部,卻絕大部分都成為了熱門作:
《偽裝者》《歡樂頌》《琅琊榜》《都挺好》《大江大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每一年都要爆款有爆款,要口碑有口碑。
到今年,叫好又叫座的8+分作品還一下來倆:
一部是昨天推過的現代劇《我是餘歡水》,另一部就是現在這部歷史鉅製《清平樂》。
發現沒?
《知否》《歡樂頌》《都挺好》是聚焦不同環境的獨立女性奮鬥之苦;
《餘歡水》描繪了當代中年男性、社畜的無奈;
《清平樂》也是探討了帝王之家、天子的寂寞;
正午陽光始終很懂得抓住某個特定社會環境下,某個特定人羣的難處,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不論節奏快慢,故事衝突強弱。
只要在符合史實、符合社會人情常理的前提下,做出尊重觀眾腦子的改編,市場必然反饋以良好的口碑。
比起那些好吃但沒營養的“零食”爽劇。
這種經得起反覆咂摸的良心鉅製,才是精神文化的“主食”。
零食終有吃膩的一天。
主食,卻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