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與孩子們在一起,笑容燦爛。
李莎的青春,定格在了蒼翠的大山裏。
背影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張麗、趙春旭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翻拍) 通訊員盧慶雷、張麗
人物簡介:李莎(1999-2020),四川巴中人,共青團員,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
如果沒有這場意外,再過一段時間,21歲的李莎就能回到華南理工大學,開啓她的研究生學習生涯。
5月9日,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莎在赴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開會途中遭遇車禍,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輕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遠定格在了支教路上。
近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分別追授李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廣西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
支教西部 點燃孩子內心“火種”
李莎出生於四川省平昌縣的一個小鎮,家裏經濟比較困難。她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父親的諄諄教導深深地影響了她:“孩子,在學校一定要狠狠唸書,牢記知識改變命運。”
“她從小就立志要好好上學,要走出山區,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李莎的母親胡大容説。
李莎在筆記中寫道:“困難的經濟條件有時會侷限我們的學習資源,但永遠無法阻止我們對知識的渴望。”
2015年,16歲的李莎以四川達州市通川區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雖然家庭經濟困難,但她自立自強,積極參與勤工助學,用堅韌的毅力克服生活困境。她不驕不躁,嚴以律己,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校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等諸多榮譽。她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曾獲評廣交會優秀志願者、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志願者、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稱號。
大三那一年,李莎作出一個決定:畢業後要報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在研究生複試中李莎表現優異,以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進入了保研名單,但她還是選擇去支教一年後再攻讀研究生。
“有人説現在的大學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覺得我們的內心需要一個方向,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屬,才能更堅定地向前走。”在去年的畢業典禮上,李莎接受採訪時講述了自己報名參加西部計劃的原因。
室友馮越説,在決定要去支教後,李莎一直很高興地做着相關準備。“她每天很早就起牀,出門參加與支教相關的培訓。晚上回來之後,她也不休息,而是在網上尋找有趣的英語短篇、動畫,冥思苦想在課堂上可以和孩子們互動的遊戲,想讓孩子們燃起學習英語的熱情。”
温和有愛 拉着孩子手一遍遍教
2019年8月,支教團來到龍勝縣。在這支隊伍中,李莎年齡最小,卻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莎姐”。在支教團夏令營期間,她每天主動劈柴燒火、買菜做飯,為隊友們奉上豐盛的晚餐。在“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她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那裏路途遙遠,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還要徒步翻山越嶺,走上兩個小時。
支教期間,李莎除承擔跨年級、跨學科的教學工作外,還擔任了班主任助理,並協助開展學校行政辦公室工作。
在教學工作中,班上有個小彭同學對英語學習有畏難情緒,一個單詞、一句英文學了很久,仍支支吾吾。李莎在課後把他叫到辦公室,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頭,一遍遍給他講解。她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個小女孩成長在單親重組家庭,因缺少關懷,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流。李莎經常陪伴她,和她聊天,幫她扎頭髮,慢慢打開她的心扉,漸漸地,小女孩變得開朗起來,逐漸融入集體,學習成績也有了起色。
李莎還經常趁送學生回家的時候進行家訪。支教團團長王弘説,李莎是真的在關心留守孩子的成長。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家人怕她有危險,勸她不要提前去支教點。她對家人説了些寬心的話,就回到了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網絡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及相關通知精神告訴家長和學生。她還每天在網上進行兩個班級100多名孩子的健康監測,監督學生英語科目的網上學習,做好教室的清潔衞生及消毒通風工作、補訂學生的夏裝校服,協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復學準備工作。
熱情陽光 愛讀書愛美食愛攝影
“紅色碎花裙,舉着小傘遮陽,拉着一個孩子,一個又拉着另一個,陽光、陋房、嬉鬧與歡笑……”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張慶園對在廣西龍勝見到李莎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李莎的身上總是散發着一種熱情陽光的感染力,她愛美食,珍惜與三兩好友分享美食時的快樂;她愛看書,她相信“讀書多了,看過的書籍都潛藏在氣質裏”;她愛攝影,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一個個精彩瞬間……
李莎的研究生導師羅韻娟説,李莎早在大二時,就參與了她本人指導的有關抑鬱症健康傳播研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SRP)項目。
羅韻娟老師説:“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活潑開朗、積極向上、有愛心、有想法、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年輕人,她加入這個項目,也是希望能呼籲更多的人來關注大學生抑鬱症的問題,提高大學生對抑鬱症的認知,減少大家對抑鬱症患者的誤解和歧視。她專業基礎紮實,組織協調能力強,極具親和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再加上她在華南理工大學心理學社工作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成了項目的核心成員和負責人之一。”
李莎在散文詩《迴歸》中呼籲對抑鬱症患者的理解和關愛:“親愛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麼也請相信她始終和汛期時一樣湍急,似鞦韆盪出美麗的弧度,最後衝出河道的桎梏。”
師友悼念——
她的光芒留在我們心裏
回憶起李莎,羅韻娟老師忍不住數度哽咽落淚。“距離李莎意外身故已經近兩個月了,但只要一回想起她的音容笑貌,心情就難以平靜,仍不願意接受她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個殘酷而令人悲痛的事實。 ”
羅韻娟説,李莎尊師愛友,總是像個小姐姐一樣細心體貼地照顧和關懷身邊的每一個人。“跟我語音溝通的時候聽我聲音有點嘶啞,她就會暖心地詢問我是不是感冒了,提醒我要注意身體,在我生日的時候也不忘送上短信祝福。”
羅韻娟説,以前有人批評有些大學生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但她在李莎身上完全看不到這一點,“她的選擇總是利他的。”
“我和她的關係亦師亦友,在她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羅韻娟相信,李莎的精神永遠不會離開。
“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是一個非常有親和力的女孩子。”李莎的室友馮越説,回憶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最快樂的回憶裏都會有李莎的身影。
“是她拉着我去參加廣州大學生配音比賽,我們在賽前一起坐在電腦前練習口語,錄製視頻,然後一起站在舞台上比賽,舞台上的燈光十分炫目,但是對我來説最奪目的一直都是在我身邊不停努力着的她。如果沒有她,我可能會是一個陰沉無趣的人,是她拉着我走到了陽光下,讓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讓我去想從前不敢想的事情。”
“被她温暖過的人太多了,我只是其中一個,即使她已經離開,但是她留下的光芒依然在我的心裏,永遠也不會消失,我相信每個認識她的人都會這樣想。”馮越説。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