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媽媽陪女兒考研均被錄取:你拼搏的今天,是孩子有底氣的明天

最近被一則勵志的新聞感動到了,一名50歲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

由於女兒參加過兩次考研都失利了,在去年準備第三次考試時,媽媽感覺女兒的複習不在狀態。

為了鼓勵女兒認真準備,媽媽決定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也報名了研究生考試,陪女兒一起復習。

媽媽的本職工作是一名護士長,平時工作非常忙碌。

為了工作學習兩不誤,媽媽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

從準備考研到正式考試,整個備考時間僅有兩個多月,這位媽媽都是利用碎片化的下班時間和週末來學習。

她走路聽網課,隨身攜帶英語詞典,上廁所、等紅綠燈、朋友聚會等場合,一有空閒時間就背單詞。

下班後,她關在書房刷數學題,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抬頭一看,已經是凌晨一兩點。

有時加班、應酬,無法完成當天的複習任務,第二天必須補上。

因為媽媽的努力,看在眼裏的女兒備考也更講究效率,早睡早起,有效記憶。

最終,媽媽和女兒雙雙考上了西南醫科大學的研究生。

其實這位媽媽具備主任護師資格,又擔任醫院兒科護士長,四川省兒科護理專委會候任委員,無論是職稱還是職務,都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

周圍人勸她不用這麼拼,再説年齡大了,讀研還有什麼用?

但是她説:“整個過程我充實快樂。我也喜歡讀書。感謝女兒考研,成全了我的讀書夢。”

既是母女,又是同事,還是同學,她們被網友稱為“神仙母女”。

這位媽媽的勵志特別讓人觸動,她最厲害的地方在於:

為了讓女兒好好複習,沒有選擇去説教,而是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自己的自律、勤奮、堅持,以身作則去引導和激勵女兒。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説:“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以身作則,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會成為孩子的榜樣。

知乎上曾有一位網友説自己的母親:

我看不慣她自己每天哼哼唧唧混日子,同時天天逼着我上進。

我父母都是小學文憑,學習這條路上都是我自己在弄,完全沒有什麼教育模式或者氛圍培養。

本科考了二本,去年考研掛了,我媽在家瘋了似的罵我,嫌我不努力,嫌我蠢。

媽媽守着個爺爺傳下來的小店,毫無變化和改進,我要教他們開網店,他們嫌累不想學,説只要我把書讀出來,他們就可以退休了。

我真的受夠了,每天看她也沒事做,想出去玩就關門。

最後她説道:子女都是跟着父母走的,自己每天吊兒郎當,有什麼資格來説我不努力?

對父母來説,你有沒有過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不愛學習?讓孩子多讀書,自己卻幾乎不會捧起一本書去閲讀,對孩子學習的內容毫無興趣?

有沒有過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打遊戲,自己卻沉迷於手機和遊戲無法自拔?

你的行為正在影響着孩子,如果自己都沒有做到,又怎會讓孩子心服口服?

時間久了,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尷尬。

前段時間發生了這樣一幕,一位14歲的少年報警稱,他與媽媽因上網課起爭執,被媽媽家暴逼得要跳樓了。

起初民警以為是孩子淘氣耍脾氣,深入瞭解後才明白媽媽的問題居多。

孩子考了年級前100名,媽媽不僅不肯定,還總是説“不考零蛋就行。”

作業需要家長寫寄語,媽媽卻説看電視玩手機沒有時間,讓孩子自己發揮。

但是媽媽並沒有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覺得孩子不理解她,“我養你這麼大容易嗎?你要跳樓。”

在媽媽看來,我沒有不管孩子,我也有給他講道理,殊不知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只是靠父母的説教,而在於父母的行為。

心理學家武志紅説:

中國家庭大多陷在一個死循環裏,父母往往都對孩子報以厚望,早早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給孩子最好的資源,希望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實現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

卻忘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少年説》有一期節目,孩子在高台上吐槽媽媽:

我的媽媽今年已經38歲了,但是卻一直準備考研。

你讀書太拼了,簡直讓我自愧不如,學習起來比我還瘋。

你工作很忙,兩週回一次家,回到家也是悶着頭在房間裏學習,我好不容易見你一次,你還是在學習。

別人家都是孩子自己學習,沒空理父母,而我們家是媽媽刻苦學習,沒空搭理我。

所以他想問媽媽,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兒子重要?

媽媽的一番話讓人深思:

每天有不斷的新知識會湧入到工作中,所以工作和學習都很重要,但是和兒子比起來,兒子最重要。

媽媽總和你説我們是一個團隊,團隊就要一起合作,沒有一個人可以掉隊,因為媽媽覺得你最重要,所以媽媽要和你一樣學習,也絕不會掉隊。

媽媽的拼孩子看在眼裏,有這樣一個愛學習的媽媽,孩子怎麼會不積極進取、努力向前呢?

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讓孩子明白努力的意義。

為了提升自己,我準備報考今年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開始每天工作之餘看書刷題,週末去培訓班上課,時間變得很忙碌。

為了按時上課,我把孩子帶到培訓班,來回路上需要兩個小時。

除了上班,我所有閒暇的時間都用來備考了,精神和體力都在經受着挑戰,同時還要忍受來自他人的不解:

這麼大歲數了瞎折騰什麼勁兒?讓孩子也跟着你受罪。

我也擔心過自己會考不上,不如多陪孩子玩一玩,或者多休息一下。

但是這種迷茫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我發現孩子在我的影響下變得愛學習,愛閲讀了。

以前他總是愛抱怨作業多做不完,現在我倆一起做作業,他變得認真、專注了很多。

不管最終有沒有考上,我付出的努力都沒有白費,因為我給孩子做出了積極的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不斷前進。

作家托爾斯泰説:全部教育,或者説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父母的行動遠比言語更有説服力,父母好的品質,是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糧,滋養孩子的人生,指引孩子前行。

杭州市某小學的沈子涵,憑藉自編自畫的繪本《墜落的星》成為了“小網紅”。

這本繪本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小小年紀的他對每一個人物、物件的精細掌握,而且內容很豐富,完全不像出自一個小學生之手。

這本繪本的主題和靈感,就源於他的媽媽,這是他慶祝媽媽成功追夢的禮物。

他的媽媽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因為始終有一個北大夢,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也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毅然決定報考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研究生。

為此,她充分利用休息時間,“見縫插針”地積極備戰。

只要不出差,她幾乎每天都和孩子一起比賽背單詞,背完相互抽查。即使再忙、再累,也會堅持每晚單詞打卡。

孩子去書房寫作業時,她就拿着自己的學習資料和孩子一起學習,絕不刷劇或在網上閒逛。

睡覺前是家人共同的閲讀時間,媽媽有時會和孩子閲讀同一本書,遇到困難也會一起查找知識點。

過五關斬六將後媽媽成功被北大錄取,最高興的不是媽媽而是孩子,沈子涵説:“我一定會以媽媽為榜樣好好努力。”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這位媽媽一樣考上北大,都能考研成功,但你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模樣,會深深刻在孩子的腦海裏。

總有一天,孩子按照你的模樣展現出來。

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能飛多高,走多遠。

我們拼搏勤奮的今天,就是孩子有底氣的明天。

董卿曾在節目《面對面》裏透露自己初為人母時的艱難,説自己全部的時間都被孩子佔據了,變得很瑣碎,很平庸。

但後來朋友對她説的一句話讓她醍醐灌頂,“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董卿覺得還應該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不放棄繼續成長的可能,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他對於你有愛,也有尊敬,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你努力一分,孩子就會知道不放棄的價值;

你不停學習,孩子就會看到進步的力量;

你積極上進,孩子也能在人羣中閃光。

最好的教育,是不放任孩子獨自行走,與孩子共同進步,彼此成就。

共勉。

-End-

作者:文娟,常常母愛氾濫的幼師一枚,用愛心面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4 字。

轉載請註明: 50歲媽媽陪女兒考研均被錄取:你拼搏的今天,是孩子有底氣的明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