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既護,諸夏康兮。國家安寧,樂未央兮。
載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來臻,鳳凰翔兮。
與天相保,永無疆兮。親親百年,各延長兮。”
——霍去病
在大多數人眼中,霍去病是一個年少衝動的武夫,雖然軍事能力很強,但是缺乏文采。司馬遷還記載漢武帝給霍去病教兵法的時候,霍去病説,只要知道大概框架就可以了,打仗怎麼能夠完全靠兵書呢?這下一個飛揚跋扈、不學無術的少年將軍就躍然紙上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霍去病文武雙全,文首的那首詩就是他的創作,充滿了漢朝獨有的貴族奢華、豪邁的氣魄。
霍去病作為私生子,出生之後父親就沒有怎麼管過他。但是他的舅舅當上了大將軍,出入宮廷之內,他受到了他舅舅和漢武帝的直接指導,讀書、學習是不可避免的。據説霍去病的名字還是漢武帝給敲定的,當時霍去病剛出生,還是嬰兒,他的母親衞少兒抱着他在衞子夫這裏來串門。漢武帝當時正在生病,聽到霍去病哇哇大哭的聲音,居然病就去除了,於是將他取名為“去病”。
由於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讓漢武帝特別有好感,長大之後的他更是陪伴在漢武帝身邊,漢武帝喜歡在上林苑涉獵,以前是他舅舅衞青陪伴,等到他年紀大一些也跟着前去見識猛獸的威力。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展示了過人的騎射本領,使得漢武帝對他刮目相看。為了給自己的王朝培養人才,漢武帝親自給他講解自己的軍事戰略、思想,霍去病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閃電戰的軍事理論。
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霍去病的文化素養,從他寫詩當中也能看出來他的文采斐然,不僅如此,他打下城池,常常為城池取名字,有4座城池的名字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從他給城池取的名字當中,我們也能看到霍去病的文采斐然。
公元前123年,為了鍛鍊這位未來可能成為帝國將星的少年,漢武帝讓衞青帶着17歲的霍去病一起參加對匈奴人的戰爭。這一次不論是漢武帝還是衞青都是抱着帶他去見見世面的目的去的,誰知17歲的霍去病一出場就是大陣仗:他帶着八百人深入敵境,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許多匈奴人的王室,比如伊智斜的叔父、祖父,勇冠三軍!
這一仗讓漢武帝和衞青開始重新審視霍去病,衞青開始將他看做自己的同輩,漢武帝也覺得霍去病有了與衞青一樣獨當一面的能力。於是在公元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單獨帶兵攻打河西走廊,殲敵4萬,俘敵5萬,讓漢朝徹底掌控了祁連山、焉支山,匈奴人哀嘆到: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人發起總攻。他令衞青和霍去病各帶5萬騎兵步兵數十萬對匈奴的大草原進行掃蕩。霍去病帶兵長驅直入2000多里,與匈奴左賢王交戰,殲敵70400人。然後他又北上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那裏進行祭天大禮,再往北追逐匈奴殘餘勢力,一直到達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從此匈奴人再也沒有與漢朝比權量力的實力,“封狼居胥,飲馬瀚海”也成了後世歷代武將的終身追求目標和最高榮譽。
霍去病短暫的一生為漢朝開闢了廣闊的疆土,有的重要城池他佔領之後還來不及向朝廷彙報,就要自己給它取名字,其中有4個城池的名字流傳至今,可能很多人都覺得耳熟,只是不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
第一個就是酒泉。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領兵攻打河西走廊,在這裏佔領了一座城池,為了慶功,霍去病把漢武帝送給他的御酒拿出來給大家喝。但是御酒只有一瓶,這麼多人根本喝不了,如何分呢?於是霍去病將酒全部灑在河水裏,讓大家跟他一起飲用河水,以示分享皇帝的御酒,軍心大振。因為這個緣故,這座城池就被命名為“酒泉”。
第二個則是武威,這座城池也在河西走廊上,公元前121年被霍去病佔領。為了向天下宣示中國的武功赫赫,霍去病將它命名為武威,這個名字直接、霸氣,現在也被許多人讚不絕口。
第三個是張掖,張掖這個詞聽起來不怎麼好理解,不過《漢書》當中有更為明確的解釋:“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隔絕匈奴、南羌,斷匈奴右臂。”當時漢朝與匈奴人戰爭,河西走廊如同匈奴人的右臂放在漢朝的脖子上,它幫助匈奴連通着西域地區,也深刻地威脅着漢朝的都城——長安。而佔領張掖之後,徹底斷絕了匈奴人和那邊羌人的聯繫,使得匈奴處於戰略孤立的地位,好似漢朝的左手伸出去打在了匈奴人的身上,所以叫“張掖”,《大明一統志》直接寫道:“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
第四個是敦煌。“敦煌”有偉大、輝煌的意思,它也處在河西走廊附近,那裏物產豐富,文化燦爛,過着跟中原人差不多的生活,所以被命名為“敦煌”。
《漢書》評價霍去病:“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作為一個武將,為國家開疆拓土,自己打下來的城池自己命名,並且流傳千秋萬代,這估計也是後人難以企及的榮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