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春秋戰國時期,龍舟競渡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屈原投江後,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湖天競渡
閩王王延鈞常與皇后陳金鳳遊湖為樂,並在西湖邊的水晶宮以遊樂宴飲。端午時節,王延鈞命人造船數百艘,在船上笙歌奏樂,觀看龍舟競賽。到後來,每逢端午節,各村社都會提前籌錢備舟,擊鼓鳴鉦,熱熱鬧鬧開始水上競渡。
西湖“湖天競渡”從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初五盛況空前,最為熱鬧,岸邊觀眾人數可達萬人。龍舟競渡以友誼賽為主,不求勝負,兩船遇見了就點燃鞭炮,以鑼鼓為號,即興競劃一段行程再自行散開,競賽過程鑼鼓鏗鏘,號聲震天,鞭炮噼啪作響,場面頗為壯觀。
荔枝換絳桃
在閩劇《荔枝換絳桃》中,講述了一個具有福州特色“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開始正發生在福州西湖“湖天競渡”。
《荔枝換絳桃》根據流傳在福州的民間故事編寫,並參考民間傳説及清代小説《閩都別記》有關章節。劇本敍述五代後唐時,福州城內利涉坊書生艾敬郎與鄰女冷霜嬋相愛,用福州特產荔枝與絳桃互贈,表達愛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