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知道“五穀”“六畜”都是啥嗎?“五穀”是哪五穀?“六畜”是哪六畜?能叫全的都沒忘本。
嚮往美好幸福生活,是自有人類以來的頑強追求,所以,每逢新春,家家都會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六蓄興旺”,甚至還會寫在紅紙上,張貼在牆壁上,時時提醒家人,要為實現這樣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不懈。
作為一個農村人,如果連“五穀”“六蓄”是啥都分不清,是會被人恥笑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庸人的。那麼,這裏的“五穀”與“六畜”,最初到底指的是哪些穀物與動物呢?
這裏的“谷”,原來是指帶殼的糧食;“谷”字的讀音,就是由殼的讀音演變而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是無稻的。
五穀中的“稻”與“麥”大家都非常熟悉,現在已是人們日不可少的主食。而五穀中的“麻”,以前的農村很常見,現在種植已是越來越少了。這裏的麻指的是麻子,它形似於芝麻,麻子的籽實,可食用(嗑食,猴子尤喜)、榨油、包餃子,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比如,與蜂蜜同時食用將致眼疾。只是,由於現在的食物豐富,麻子早已退出了人們的餐桌。在此,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五穀”中的“黍、稷、菽”。
先説“黍”。唐代詩人有首著名的五律,叫《過故人莊》,是曾經入選過中學教材的,是被要求的必背課。其詩云:
首句中“具雞黍”的“黍(shǔ)”,系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黏性,是我國古代重要糧食作物之一。
次説“稷”。有個熟語叫“江山社稷”,這裏的“社稷”,指的是土神與穀神。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擁有了土地與穀物,就有了立國與產家之本,所以,社稷又成為江山的代稱。古代的皇城,都會有社稷壇,專為皇家供奉社神與稷神之用。社稷壇前,還給皇帝留了一畝三分地,以示不忘農本。
這裏的“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又叫黃粱,是古代最最常用的主食。唐代傳奇小説《枕中記》中,就記載了一個“黃粱夢”的故事,裏面的“黃粱”就是稷。《枕中記》裏説,有個赴京趕考名落孫山的舉子盧生,途經邯鄲,在旅店偶遇一位異人送枕,盧生入睡後,做了一場享盡一生榮華富貴的好夢。醒來的時候,店家的小米飯還沒有熟。眼一睜一閉,一生就過去了,因有所悟。
再説“菽”。一代偉人曾寫過一首七律《到韶山》:
詩中的“稻菽”代指的就是五穀,也泛指田裏的各種莊稼。“菽(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菽”,為豆類的總稱。
如今,“五穀”則泛指一切糧食類作物。
相比於“五穀”,六畜更容易理解。據《周禮·天官·庖人》稱:“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杜預注曰:“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因此“六畜”一詞可謂婦孺皆知。
“六畜”中的“豕”,為古人最早家養的家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肉食來源,只是,近段時間以來,“二師兄”的身價倍長,人生才大有豬肉一價難求的尷尬。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