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翔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小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叫做《飛奪瀘定橋》的課文。在文中,作者極力渲染了紅軍的英勇頑強,以及為了目標而不畏生死的果敢忠毅!事實上這篇課文是建構在真實的歷史之上的,"飛奪瀘定橋"的戰役也是紅軍長征史上的一道大考,過去了前途會是一片光明,但沒過去的話必定會生死難料。所以説,奪下瀘定橋對於當時的紅軍來説意義重大。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國民黨守將劉文輝為了阻止紅軍渡河,下令將瀘定橋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留下了一座空空蕩蕩的鐵索橋。在這種情況下,瀘定橋的戰場上出現了可歌可泣的一幕:紅軍戰士們英勇至極的以身為板,用血肉之軀為後面的士兵們創造出了過橋的條件。瀘定橋戰役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但為什麼當時紅軍要不惜一切力量的奪下瀘定橋?而守橋的敵軍明知紅軍渡橋的決心,為什麼卻又只是下令拆除木板,而非炸掉整座橋樑以徹底杜絕紅軍渡橋的希望呢?
瀘定橋的重要性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瀘定橋又名大渡橋,是位於我國四川境內一條橫穿了大渡河的交通要塞。這座橋始建於康熙四十四年,在經過了一年的修建之後才正式投入使用。在這座橋修建完畢之後,康熙皇帝親筆御賜了它"瀘定"的名諱,分別是取了"瀘水"、"平定"的意頭。瀘定橋在投入使用之後確實極大地改善了川藏區域的交通狀況,也加強了朝廷對於四川地區的統治,故而瀘定橋橋頭的碑文上有"一統山河"這四個大字。從歷史的角度來考量,瀘定橋確實具有無可比擬的文物價值。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在飛奪瀘定橋戰役爆發的1935年,我黨雖然多次向死而生,從國民黨的包圍圈中逃脱,但從大局上考量,形勢還是不容樂觀的。當時長征的紅軍所面臨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圍剿,就連頭頂上都有敵軍的飛機不斷地進行偵察、轟炸!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面前只有一往無前的奪下瀘定橋、渡過大渡河這一條出路。不然的話,蔣介石完全可以憑藉着數量上碾壓的優勢,用大渡河天險將紅軍徹底困死在包圍圈之中,而且一旦包圍圈形成之後再奪大渡河,那也只不過是結局註定了的拼死抵抗罷了。所以,奪下瀘定橋對於紅軍來説是一場決定了生死存亡的戰鬥。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雖然當時的局勢對於紅軍部隊來説十分的緊迫,但他們的敵對勢力也好不到哪去。蔣介石在反叛革命統一戰線之後,本以為可以像碾死只螞蟻一樣的剿滅共產黨,但共產黨人的頑強是他所沒有料到的。即便是在兵力上有着碾壓般的差距,但蔣介石當時也是內外交困,為了儘快的"安內"以"攘外",蔣介石急需徹底的將國內的"危險因素"絞殺。所以,當紅軍奔逃至大渡河之後,蔣介石立馬下令給守將劉文輝,要求他炸斷瀘定橋,徹底的斷絕紅軍渡橋的希望。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本來,如果是按照蔣介石的軍令,那劉文輝必定是要炸掉瀘定橋的。但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劉文輝並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指示炸斷瀘定橋,反而只是拆掉了上面的木板。對此,劉文輝給蔣介石的解釋是"不願破壞文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炸橋的真正原因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關於劉文輝為何寧願違抗蔣介石的軍令也不願意炸橋的真正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因為瀘定橋位於四川地區,是川藏地區的重要交通要塞,一旦瀘定橋被毀,那勢必會激起民憤。康熙帝時修建大渡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漢區通往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難題,在過去的幾百年間,瀘定橋除了本身的交通使命之外,還被賦予了政治和民族的多重定義。如果直接炸斷瀘定橋,雖然可以徹底的斷了紅軍的生路,但也同樣會切斷中央政府對川藏地區的治理。一旦民憤湧起,那劉文輝的部隊能不能安全的撤出川藏地區都是未知數。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其次,當時的紅軍確實力量微弱,尤其是到了長征後期,存活下來的先輩更是少之又少。基於雙方實力的懸殊,劉文輝不免產生了輕敵之心,認為只要將橋上的木板拆下,再用兵力上的優勢壓制住紅軍,那他們是必不可能成功渡橋的。然而,劉文輝小看了紅軍將士們的決心與悍不畏死的勇往,徹底的敗在了紅軍的手下。
總的來説,''飛奪瀘定橋''除了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意義之外,它還是紅軍精神的映襯,是一件值得後人們銘記、傳誦的偉大事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0 字。

轉載請註明: 紅軍飛奪瀘定橋,守將劉文輝為何只選擇拆除木板,而不選擇炸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