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晏子使楚典故,晏子對楚王説了什麼話.晏子,眾所周知的一位歷史人物,身為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為人機智,善於辭令,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愛國憂民的性情在各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稱讚和聲譽。晏子使楚這則典故中,講述了晏子是如何的巧言善變,贏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使楚畫像
當時的晏子被任命去楚國訪問。楚國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於是就讓晏子在大門旁邊的一處小門中進去。晏子於是停住了腳步説;“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裏進去,今天我來楚國相訪,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於是迎賓客們就帶晏子從另一扇大門進去。
晏子初次拜見楚王,楚王便質問到:“楚國是沒人了嗎,竟派來您作為使臣。”晏子很是嚴肅的回答,齊國上下七千多户人家,若是全部張開袖來,天瞬間就能暗下來;若一起揮灑汗水,瞬間傾盆大雨。怎麼能沒人才呢!楚王仍就不甘示弱,反問道:“既然如此,那為何會派您來呢?”晏子則機智的回答道:“齊國派使臣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選派,賢能的人自然會到賢國的國家訪問,像我這般不肖,只能來到楚國了。
於是楚王很是懊惱,便向羣臣請教,於是乎就出現了”晏子偷盜事件”。再一次酒宴上,晏子被誣賴偷盜,楚王就問道:“齊國人都會偷盜嗎?”晏子則離開座位説道;“我聽説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則是酸枳,儘管葉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還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楚國就偷盜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楚國的水土會導致人民偷盜嗎?”於是楚王説;“聖人是不能同他拿來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己討沒趣罷了”。就這樣晏子再一次用自己靈敏的頭腦獲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諫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來自於《晏子春秋》一書中,它主要記錄了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主要提醒齊景公在執政方面要忠實百姓疾苦。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説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晏子畫像
齊景公還在位時,天氣伴隨着下雪一直不放晴,當時的齊景公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邊的台階上。晏子進朝面諫君上,站立了一會,景公説道:“真是奇怪,下了幾天雪,天氣卻不冷。”晏子回答:“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我聽別人説,以前古代的國君,自己吃飽後卻不知別人餓着,自己不冷卻不知別人的寒冷,自己過的安樂卻不知別人的貧苦。現在君王卻也不知道了。”聽完,景公:“好!我已經領悟了。”於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齊景公想要建高台,於是發動百姓勞動,高台建成後,又想要造鐘。於是晏子進諫道:“所謂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作為自己的樂趣。君主已經建造了高台,現在卻又想造鐘,這樣會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百姓必然也不會接受。君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於是,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停止了造鐘的想法。
全文主要通過晏子與景公之間的對話宣揚了愛民思想,並勸誡了君王為民着想的執政之道,只有這樣國家才會強盛。
晏子為齊相
宴嬰像
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晏子對外反對侵伐戰爭,對內主張和實施尚賢和愛民的仁政德治。他的政治活動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反對齊國參加對外侵伐戰爭,主張培養文人義士為主。後期主要是反對一些暴斂行為,主張節約愛民為主。
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齊國的政治舞台上度過的,他忠於君上而不保守,機智卻不呆板。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還將他和齊國的另一個在宰相管仲相併列共同寫入書中,並且還對兩人進行了不同的評價。晏子對待齊國的真的可謂是鞠躬盡瘁,齊莊公在位時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晏子的勸阻,不但不理會,還產生了間隙。之後又是不聽阻攔,一意孤行,組織叛亂趁機攻打晉國候又攻打魯國,導致激怒了魯國。晏子迫不得已只能將家裏的貴重物品全部上充國庫。散去了傭人,帶着自己的妻兒老小來到一個小村子裏,一邊靠打魚維持生計,一邊密切關注事物的發展。
身為齊國的相大夫,輔佐齊國的三任君主,一直都是勤勤懇懇,廉潔從政。他管理國家的大小事都秉着公正無私的態度。對於親屬的請求,也是秉着合法就給辦,不合法就拒絕辦理的行事準則。從政以來概不接受禮物,儘管很微不足道,也從來不接,還經常將自己的俸祿煩發給窮苦百姓,這樣的行為似乎比皇帝做的還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