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大附中大興南校區初三一班安思曉同學,在文化牆上張貼垃圾分類宣傳畫,為同學們介紹垃圾分類知識,營造班級垃圾分類文化氛圍。受訪者供圖
“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多種形式推進垃圾分類教學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行已經一個月有餘。根據北京市教委日前發佈的《北京市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到2020年底,北京各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率要達到100%,垃圾分類成為中小學教育的新“熱點”。如何提升學生垃圾分類意識,進而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近日,大興區教育兩委舉辦“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活動,通過垃圾分類線上線下教學、垃圾分類藝術創作等方式,推進文明城市創建。
童謠伴我行,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
“多想洗淨天空,讓它永遠蔚藍透明;多想親吻大地,還一片綠水青山美景……讓我們手拉手,守護我們的地球,當鳥兒飛上枝頭,我們是朋友。”在大興教育兩委的倡導下,北師大大興附中初一二班温路涵演唱了一首垃圾分類主題歌曲《愛的循環》,她希望通過這首歌,告誡人們我們正面臨着嚴峻的挑戰,面對環境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談及創作靈感,《愛的循環》詞曲作者、温路涵的父親温喆講述,有一天晚上,他問了温路涵在學校學到的關於垃圾分類的知識,並通過“興教時訊”公眾號中查閲了相關的文章。當看到一篇文章中寫着“資源循環起來”時,立即有了靈感,於是就有了“讓我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地球,讓資源循環起來,讓愛更永久”這句歌詞。“我和孩子看了一個小時資料,邊看邊寫邊創作,很快歌詞就出來了。我拿着譜子坐在電鋼琴旁,調試音色,選擇節奏型及樂器,不到三個小時,音樂伴奏也製作好了。”温喆介紹,詞曲、伴奏完成的當天,正好是温路涵的生日,他希望能夠帶領着孩子,通過音樂來推廣垃圾分類知識。
“紅是有害黃色是廚餘,灰是其他綠色要回收。成羣鶯鶯鳥兒伏夕陽,聽那蟬聲鳴知了知了。”黃村鎮第一中心小學四年級一班周珈亦演唱了一首由他自己作詞的曲目《環保小巴士》,他介紹,作品靈感來源於現在的霧霾、江河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周珈亦呼籲,垃圾分類對於社會中的每個人來説都是一種責任,倡導大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大地更綠,讓大海更藍。
據瞭解,大興區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發起關於垃圾分類的藝術創作,學生及家長參與“變廢為寶”DIY、創編歌曲、繪畫、繪本、戲劇、進行線上知識競賽等活動。據統計,截至6月12日,大興區共徵集垃圾分類原創作品119份。其中原創童謠77份;原創詩歌20份;原創兒歌14份;原創歌曲6份;原創繪本2份。
興教綠色行,垃圾分類理念植心中
受首都疫情影響,6月17日起,北京市中小學各年級一律停止到校上課。如何在緩解家長學生焦慮情緒的基礎上,有效開展教育活動?如何將垃圾分類與當前的疫情防控結合起來?大興區教委表示,此時正是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一個良好契機,對大自然保有一顆敬畏之心,才能享受自然給予的生命與美麗。
目前,大興區正努力實現垃圾分類知識全面覆蓋。線上、線下、社會,處處都成為大興區中小學生垃圾分類課堂。《北京市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推出後,大興區教育兩委通過“兩微、一報、一網”第一時間向全體師生、家長髮出倡議。據統計,各學校通過新媒體積極推送垃圾分類倡議書、小寶典、小講堂、微團課等近千條。
此前,為鼓勵學生通過參與校園、家庭、社區三項垃圾分類行動,大興區中小幼近萬名學生家長參與了“週六垃圾分類日”“小小桶管家”“親子承包樓”“小小文明崗”“優秀環保家庭”等特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好習慣,將垃圾分類理念種植在學生、家長心中。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大興區教委還鼓勵他們結合當前疫情,開展垃圾分類,並參與環保課題研究。
新京報記者 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