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家好,我們的逸仙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李存勖的一生寫照,就是一段家族復仇史。其父李克用臨終之際,留下三大恨,要李克用繼承父志、為父報仇。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第一恨是後梁皇帝朱温。李克用幫助朱温會戰黃巢起義軍,而朱温卻恩將仇報,一把火差點兒燒死李克用。之後,晉梁爭霸,朱温兩次兵圍太原,把山西猛虎李克用打成了喪家犬。
第二恨是幽州劉仁恭、第三恨是契丹耶律阿保機,一個是李克用所立的小弟、幽州節度使,一個是李克用所結的兄弟、草原雄主。而這兩個人全是背信棄義的小人,“皆背晉以歸梁”。
無忘乃父之志,李存勖就要繼續晉梁爭霸,並在爭霸戰爭中消滅朱温的後梁政權。李存勖的根據地是山西太原,朱温的根據地是河南汴州,看似是山西與河南爭霸。但關鍵點卻是割據百年的河朔三鎮。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唐皇帝不滿意的豪門閥閲,黃巢給消滅了;大唐朝廷不滿意的宦官勢力,朱温給消滅了。而大唐帝國一直就不滿意的河朔三鎮,則是被五代十國的藩鎮兼併戰爭給解決的。但是,此時的天下已經再無大唐。
李存勖要為父報仇,就必須與梁爭霸;而與梁爭霸,就必須爭奪河北。河北就是晉梁爭霸的關鍵所在。所以,五代十國的第一個歷史任務就是終結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而誰能完成這個歷史任務,誰就能夠成就一代風采。
01.形勝之地之所以形勝:就是因為一直打不死
山西高地,亂世必出軍閥。但山西財富卻無力支持山西軍閥雄霸天下。所以,山西軍閥要爭霸天下,就一定要東出河北。因為河北是財富之源。
公元890年,李克用進攻昭義藩鎮。昭義位於今天的山西與河北交界。所以,李克用的目標很明顯,就是要以山西形象和沙陀騎兵染指河北財富。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但是,李克用的這一舉動,立即招致天下諸侯的警覺,甚至長安朝廷也被震動。於是,中原藩鎮朱温、長安昭宗朝廷以及河朔幽州藩鎮,立即組成了一個天下聯盟,圍攻山西李克用。山西形象,遭遇了第一次危機考驗。
但是,此次危機卻被李克用輕鬆化解,因為沙陀騎兵橫行山西。李克用不僅讓征伐山西的神策軍有來無回,而且還順便搶掠了河中、成德。公元893年和894年,李克用出兵河北,打服成德、全定幽州,立劉仁恭為幽州節度使。大唐打了上百年也打不服的河朔三鎮,而李克用竟能以河東一地吊打兩個。
昭宗朝廷與河朔三鎮,這時候已經一起沒落了。所以,最厲害的勢力是河南朱温。朱温一出手,李克用便遭遇了真正的危機。在兼併山東藩鎮之後,朱温開始聯手魏博、成德、義武等河北藩鎮進攻山西李克用。
公元901年,朱温大軍掃蕩河中、包圍太原。但是,朱温軍隊突遭暴雨,軍中疾病流行,於是只能退兵。但是,還沒等李克用完全恢復失地,朱温就捲土重來。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公元902年,朱温再次出擊山西、包圍太原。李克用一邊困守堅城,一邊籌謀出逃。但是,朱温軍隊又突遭瘟疫,於是此次征戰山西只能作罷。
這就是山西的尷尬,以山西一地根本無力爭霸天下。但與中原勁敵,山西猛虎也只能是乖乖貓。但是,形勝之所以形勝,首先是因為能夠立足不敗之地。無論河南朱温與河朔藩鎮如何進攻,都不能快速消滅李克用。由中原北上山西必走溝壑盆地,由河北西入山西必穿太行陘道。這個形勝因素,使得山西軍閥一直打不死。
02.李存勖的爭霸攻略:山西必並河北
李克用死後,李存勖在結束內部鬥爭後成為山西高地的領軍人物。面對晉梁爭霸,李存勖會怎麼打呢?
劉邦還兵三秦之前,大將軍韓信便在漢中申軍法,以秦法軍制整頓漢軍。所以,還入三秦和東出函谷的劉邦軍隊,才能堪當楚漢之間的爭霸戰爭。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李存勖也是這個套路。沙陀騎兵雖然能戰,卻軍紀渙散,戰場攻堅主要是靠單兵彪悍。然而,要爭霸天下,就必須得有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李克用承襲晉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從軍紀入手、整頓沙陀騎兵。不見敵軍不得上馬,確保騎兵能夠在戰時發揮最強衝擊力;步騎集結作戰,必須確保陣型和隊形;分路出擊之時,必須確保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等等這些軍紀的申明,使得沙陀騎兵實現了戰鬥力升級。
在潞州之戰後,李存勖出兵河北、救援成德藩鎮,與朱温爆發了柏鄉之戰。此戰,沙陀騎兵爆發了強大的戰鬥力,一舉殲滅梁軍兩萬多人,朱温最為精鋭的龍驤和神捷兩軍全軍覆沒。
潞州之戰和柏鄉之戰後,晉梁爭霸的形勢發生了初步逆轉,李存勖開始掌握主動。
首先是潞州之戰,李存勖鞏固山西、朱温退出上黨,山西高地為晉所控。
其次是柏鄉之戰,李克用擊潰朱温大軍,證明了沙陀騎兵的第一霸主地位。
第三是河北格局,朱温勢力退縮到魏博藩鎮,而李克用則可以縱橫河北大地。
而最重要的轉折點,應該是朱温被弒。這個梟雄一旦斃命,天下便無人再是李存勖的對手。於是,接下來的動作就是聯合成德、義武等河北藩鎮進攻幽州藩鎮。消滅幽州藩鎮之後,李存勖終於可以還告太廟,因為“系燕父子以組”,李存勖為父親李克用報了一恨。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公元915年,趁魏博藩鎮爆發兵亂,李存勖舉兵攻取魏博,收編魏博亞兵。公元916年,李存勖再次出擊魏博,掃蕩了整個黃河以北。至此,晉梁形勢發生徹底變化,因為李存勖已經實現了以山西形象兼河北財富的最強模式。
而就在李存勖志得意滿之時,其父李克用的第二個仇人、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舉兵五十萬進犯幽州。周德威死守幽州,李嗣源火速支援,沒用李存勖出手,沙陀騎兵便教訓了耶律阿保機怎麼做人。契丹大軍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和無數頭牛羊,退回大漠。
03.李存勖縱橫天下:其興也勃焉
北除契丹之患,南掃魏博藩鎮,李存勖與後梁政權隔黃河相望。這時候,晉有山西、河北,而後梁只能龜縮在中原河南。所以,勝負形勢立判。
公元920年,後梁河中節度使朱友謙叛梁歸晉,李存勖全部佔據了山西這個形勝高地。
公元921年,成德張文禮發動兵變,義武王處直勾結契丹,李存勖開始解決內部問題。經過公元921年和公元922年的連續征戰,李存勖徹底解決了河朔三鎮的割據問題,並自領成德節度使。
公元923年,李存勖接受各路藩鎮勸進,登基為帝。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西晉末年,劉淵稱雄山西,以大漢外甥的身份接續大漢統序,一個匈奴人建立了劉漢政權。五代十國,同樣是稱雄山西的李存勖,同樣是接續大唐統序,一個沙陀人建立了後唐政權。對於前代王朝,中原梟雄真是太無情,而塞北雄主卻是真有義。這真是歷史的吊軌。
後唐政權治下十三藩鎮、五十個州,成為當時最強政治勢力。而接下來,後唐政權的歷史任務就是統一天下、再造山河。
但此時,後唐政權也危機四伏。不僅北方的契丹虎視眈眈,而且山西潞州叛唐歸梁、後梁董璋猛攻澤州,同時相州等地相繼陷落。
北方契丹虎視眈眈、山西危機四伏、河北連連挫敗。但李存勖就是李存勖,即不管北方契丹,也不管山西老家,直接從山東方向迂迴後梁的老巢汴州。公元923年,李存勖發動了滅國戰爭。當年閏四月,後唐的前鋒軍隊從山東方向渡過黃河;當年十月,後梁軍隊抵達汴州城下。後梁皇帝朱友貞自殺殉國,汴州軍民開城投降,李存勖由大梁門進入後梁東京,後梁國滅。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公元924年,李存勖遷都洛陽,勢力向關中方向拓展。關中李茂貞上表朝廷,請行藩臣之禮,取消岐國國號。
公元925年,李存勖以長子李繼岌為主帥,出兵四川、攻滅前蜀。至此時,自公元888年王建入蜀後便一直割據的四川,終於重新歸於中原王朝。
在消滅後梁、“函梁君臣之首”後,李存勖不僅完成了復仇大業,而且登頂人生巔峯。而李存勖從巔峯跌落,卻只是一瞬間。
04.興亡所在都是河北:大唐的問題也是李存勖的問題
公元926年,魏博戍卒兵變,同時邢州、滄州也相繼發生兵變,河北大地爆發士兵大起義。
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率侍衞親軍前往河北平叛。但是,侍衞親軍卻在魏州城下譁變,與河北叛軍合作,共同擁立李嗣源為帝。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李嗣源只能黃袍加身,帶領合流的親軍和叛軍南征李存勖。李存勖御駕親征,但李嗣源先行抵達汴州,大批後唐將領紛紛歸附。
李存勖只能退兵返回洛陽,但軍心已經渙散、士兵逃亡不斷。於是,李存勖駐兵汜水關,在此等待由四川返還的長子李繼岌所部。
但是,從馬直(即親軍)指揮使郭從謙,卻突然發動叛亂、火燒興教門。李存勖組織宿衞倉促應戰,但被流矢射中、死於絳霄殿。
李存勖其興也勃焉,但其亡也忽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是這樣解釋的: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伶人,一眾優伶樂手,就能終結了李存勖這個一代雄主李存勖嗎?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有人説李存勖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但是,他究竟白痴在哪裏?一句白痴就會讓所有人停止思考,因為白痴可以解釋一切。
我們總以為有些壞事就是因為有了壞人,有些失敗就是因為有了弱點。所以,才説: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李存勖的其亡也忽焉,就是因為積於忽微、困於所溺。但是,仔細觀察李存勖之所以敗亡,就會發現:那些積累的忽微、那些兩難的所溺,根本就不是李存勖的問題,而是大唐以來一直就沒有解決的問題。
唐朝弱因河朔三鎮,就是河北一直出問題。李存勖巔峯之時,也是遭遇了河北問題,河北叛亂不斷。
唐朝亡於藩鎮割據,但藩鎮的底層邏輯是:皇帝受制於將軍、將軍受制於士兵。河北士兵譁變,侍衞親軍不但不平叛,反而與叛軍結成攻守同盟,威逼主帥李嗣源一同造反。
唐朝困於宦官問題,而李存勖的後唐也是宦官問題嚴重。大唐用宦官作為藩鎮監軍,後唐也以宦官作為藩鎮監軍。大唐皇帝視宦官為心腹爪牙,後唐李存勖也視宦官為心腹爪牙。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因與宦官不睦,功臣郭崇韜被害至死。而發動興教門之變的郭從謙,一直視郭崇韜為叔父,政變的起因竟是復仇。
所以,這些都不是李存勖的問題,而是大唐由來已久的問題,在五代十國的延續。李存勖在形式上解決了河朔三鎮問題,卻解決不了大唐的藩鎮問題、宦官問題。這些問題的底層邏輯一直存在,所以總要表現出問題來,無論是在大唐還是在後唐。
歷史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能夠發現問題的,堪當明君;能夠解決問題的,堪當雄主。但是,消滅不了問題的底層生長邏輯,仍舊無濟於事,到最後只能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唐晚期以及五代十國,之所以混亂不斷,就是因為問題的底層生長邏輯一直存在。那麼,問題的底層生長邏輯,究竟是什麼呢?
接下來將會逐個介紹五代的亂世雄主和風雲變幻,在品味這些故事之後,我們也會逐漸撥開問題的面紗,找到這個底層生長邏輯。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9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存勖終結了河朔三鎮的百年割據,但後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