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一直是中國教育的痛點,而在線教育的最大價值,就是普惠。”作業幫聯合創始人所暉近日在由中國教育報主辦、作業幫協辦的“2020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如此表示。
此外,隨着數字化、智能化的浪潮,其對教育行業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所暉表示,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互聯網+”與大數據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等技術開始與各行各業深入融合。教育行業也不例外,一根網線,成功地將優質教育資源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用户進行了連接。
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户接入為4.5億户。在近1.94億K12學生家庭中,寬帶普及率早已超過90%,智能設備無處不在。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也在逐漸發展成熟。
所暉表示:“2019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技術、資本的共同作用下,在線教育行業出現了井噴式發展。”
信息化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最近十年,從購物到溝通,從娛樂到汽車,“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效率的提升。
作業幫線下事業部產品負責人陳鋭寧向《證券日報》記者分享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陳鋭寧表示:“我本人2010年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線下培訓機構做老師,當時的狀態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艱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培訓機構的老師,每天上課時間是8-10小時。為什麼非要上這麼多課呢?少講點行不行,還真不太行。做個簡單計算,培訓機構的老師,主要收入是課時費,按照每小時100元計算,每月要有8000元收入,上80個小時的課就可以了,聽上去不多啊。但是,培訓機構只有週末兩天可以上課,一個月8天,可不就得上10小時。”
“是不是培訓機構太黑,剋扣老師課時費,多發點不就行了?還真不是,以最簡單的一對一授課來舉例,給老師發100元,對家長收費就得是300元,為何?一個機構,費用中30%給了老師,20%給了房租和水電,15%給了市場宣傳和廣告,15%給了銷售,5%給了管理和運營費用,還有税費,機構也真的不賺什麼錢。老師難,機構也難,究竟是誰的問題呢?其實是生產模式效率的問題。”陳鋭寧表示。
但在線教育機構憑藉互聯網優勢,讓直播大班課成為主流模式,實現一位老師同時為幾萬人上課,有效解決了上述效率問題。
陳鋭寧透露,作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作業幫擁有工程師超過1700名。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課程體驗,這些工程師們不斷嘗試運用AI技術、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為在線直播課賦能。
陳鋭寧表示,隨着在線教育班級規模的擴大,不僅技術需要革新,人也需要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老師。為了讓上萬學生都能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及理想的學習效果,在線教育公司老師這一個角色,逐漸分化成了兩個角色:負責授課的主講老師,以及負責學生管理的輔導老師,官方定名為“在線學習服務師”
專業化分工保證了主講老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教學設計及授課上;而輔導老師則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學習輔導及效果跟蹤上。
陳鋭寧稱,直播大班課以及教師分工的專業化對主講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作業幫,一節45分鐘的課程,主講老師至少要準備20小時,所在團隊累計花費200小時以上,1:200的備課打磨保證課程水平和精彩度,讓每一節課都成為老師的“代表作”。
作業幫智慧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馮帥表示,在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信息化素養是教師底層能力模型的核心構成之一。但他認為,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只是初級階段的技術性措施,塑造教師的互聯網思維,並把這一思維融入到教學育人的各個環節,才是更高階的目標。
信息化的重點:解決老師的實際需求
作業幫執行總裁蘇靜表示:“信息化在在線教育中應用廣泛,可以規劃學習路徑、推送學習內容,偵測能力缺陷、預測學習速度。在作文批改、作業佈置、虛擬場景展現、口語測評、組卷閲卷、拍照搜題、分層排課等方面都有廣泛應用。”
疫情期間,1.94億中小學生在家線上學習,催生了一場號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驗。作業幫積極參與其中,用户數創下新高,在疫情前5周,便打造了2000節課。
蘇靜表示,這是因為作業幫有強大的知識樹和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及海量的精品題目生產能力,為科學教研提供“彈藥”。
“信息化有利於搭建正向循環教學生態系統。可以實現分層教學,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加精準地瞭解學生學習效果和進度。”蘇靜表示,信息化的另一個重要效能是推動了個性化教學。手勢識別答題、專注力測試、離席檢測、距離檢測、集體發言等功能已經在直播課堂中得到了實踐及應用,有AI老師支持,在寓教於樂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1對1的關照。
“此外,信息化的重點應該是解決老師的實際需求。信息化可以為教師減負增效,教師可以全程跟課,實時瞭解學生情況,為每一位學生提出針對性的學習規劃和建議。”蘇靜表示。
在教師減負增效方面,作業幫正在探索講義的高效數字化,實現講義快速生成,講義直印教輔。另外,還在探索一鍵生成課件,建立精品題庫,試題多維標籤管理等。
據悉,作業幫藉助信息化,做了一系列的探索。教師端,有課前直播系統自檢;課中智能板書、雙向實時互動、虛擬實驗、線上互動;課後有鞏固練習和作業分發。學生端,課前做到提醒預習;課中課堂互動、練習作答、表揚激勵;課後鞏固練習、課程回放、學情報告等。
作業幫根據海量的“教與學”學習數據,還在探索繪製區域中小學生學習特點“畫像”,建立中小學生學習能力預測模型,對中小學生校外學習數據進行動態監測和深度挖掘,助力科學教育決策。
三次供給浪潮讓普惠教育高效優質
在線教育機構憑藉互聯網優勢除了讓教育變得更高效,也推動了優質教育的普惠。作業幫公共關係副總裁王家耀總結了在線教育的三次供給浪潮,以及對推動教育普惠發揮的作用。
王家耀表示,以拍照搜題為代表的第一次供給浪潮,解決了學生隨時隨地答疑解惑的需求。
拍照搜題是作業幫的核心產品之一,市場佔有率超過75%。藉助“人工智能+2.5億海量智能題庫”的結合,學生可完成“發現自身薄弱環節”、“及時查漏補缺”、“系統強化知識體系”的正向循環,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習慣。
第二次供給浪潮是直播課,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學生可以輕鬆地與名師面對面。疫情更是讓直播課的作用得以凸顯。
王家耀表示:“作業幫春季免費直播課從2月3日到3月9日,學員量超3300萬,為行業第一;名家講堂公益大師課學員量超2000萬;高考真題直播解析課觀看量超2100萬。
第三次浪潮是AI等技術的運用,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實現了“1對1”的個性化教學,提高了教育普惠的質量。
王家耀表示,“隨着5G技術、VR技術應用的成熟發展,催生了在線教育更多的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通過課堂交互技術,能把課程變得更立體、更生動、更形象,讓孩子們上課更有趣。大數據技術及應用,給孩子們提供真正個性化的服務。”
“在線教育的最大價值,在於教育普惠。”王家耀説,作業幫正在建設將優秀的老師和優質的內容放大、遷移、匹配的便捷管道,讓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能以很低的成本、很快的速度、很便捷的方式提供給全國各地的學生。
他介紹,作業幫有超過70%的用户來自非一二線城市。截至2020年10月1日,共有超過336萬名來自52個國家級重點扶貧縣的中小學生在作業幫平台在線學習。自2019年以來,這些地區的用户增長率遠高於作業幫平均用户增長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日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