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其實就是一個土洋結合的通俗稱謂,如果非要用“帝國”這個稱謂,歷史上只有一個帝國,即大秦帝國。在秦兼併六國後,應該叫“帝制王朝”,之前叫作“封建王朝”。
要弄清楚這個概念,我們首先要理解什麼叫“國”;還要了解中國社會什麼時候才是“帝制”;以及秦為何勉強可被稱為“大秦帝國”。
“國”概念的演變
今天的“國”概念,與古代完全不同。古人對世界地理知識瞭解甚少,都以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全部,中國人也一樣,我們的祖先把這片他們認為是“全部”的疆土,稱為“天下”。
“天下”則由許多“國”構成。“國”由“郭”演變而來,一座或數座城郭就可以稱為“一國”,周朝時期,把“國”又分為“公國”、“侯國”等多個層階。
統領“國”的家族,稱為“家”,因而就有了“家國天下”的説法。所以,古人的“家”,是指“家族”,不是我們今天概念上的家庭;古人的“國”,是指“封國”、“城郭”、“邦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韓國、齊國;古人的“天下”,才相當於我們今天概念上的“中國”。
按這個概念,有“大漢帝國”嗎?有“大明帝國”嗎?都沒有,只有大漢王朝、大明王朝。大漢、大明是天下,是一個王朝,不是國,他們分封的諸侯王所在封地,才叫“國”。比如西漢是一個王朝,劉邦的長子劉肥,其封地叫“齊國”,“留侯”張良的封地留縣,也叫“留國”。
我們把統一正朔的朝代,一律稱為王朝,否則只能稱為“國”。比如遼和金這兩個政權,如果我們認為他們只是地方政權,就稱他們為“遼國”、“金國”,如果承認他們是也是大一統正朔王朝,就稱他們為“遼朝”和“金朝”。
再比如秦,在兼併六國之前,只能稱為“秦國”,混一天下後,就稱之為“秦朝”。
中國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
那麼“帝國”的“帝”字怎麼解釋?是不是疆域大,夠牛叉才叫“帝”?其實,“帝”跟疆域和實力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是後世學者根據中國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人為給予的稱呼。
按照學術界的成果,我們把中國的歷史,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階段:部落聯盟階段(三皇五帝堯舜)、部落邦聯制階段(夏商)、封建制階段(周朝)、帝制階段(秦至清)和民主社會階段(辛亥革命以後)。
我們重點談封建制和帝制。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的縮寫,主要表現形式是,天子分封諸侯,諸侯代表天子全權治理一國民眾,是縮微版的天子,周朝就是這種政治結構。
秦朝就不一樣了,秦始皇廢除了分封,改郡縣制,再也沒有諸侯了,地方官員由中央統一任命,地方管理也接受中央統一指揮。所以,秦朝不光是從“王”到“皇”的名字改變,而是整個政治結構都變了。
有人可能問,西漢不又恢復了分封嗎?一直到清朝都有王爺存在。首先,其後的王朝雖有分封,但主體是郡縣制,分封比例小,不是主流。其次,諸侯王有治權的分封,逐漸被“吃空餉”的虛封代替,王爺們其實就是領一份工資,根本沒有實權。
這因為如此,秦朝可以視作中國歷史的分界點,之前叫分封制,天下叫“封建王朝”,之後叫帝制,天下叫“帝制王朝”。因此,如果非要用“帝”字,我們可以稱漢朝為“大漢帝朝”,稱明朝為“大明帝朝”。
秦為何可以稱“帝國”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稱“帝國”其實是一種不夠嚴謹的叫法,是把今天“國”的概念,強加在了古人“天下”的概念上。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誤區,把秦朝到清朝的歷史階段,誤以為是封建社會。馬克思理論將人類社會發展,分成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這個分類是按西方社會的歷史劃分,其實不符合中國實情,中國只有周朝是封建時代,僅存在了八百年,而帝制社會則經歷了兩千多年。秦恰恰是兩種制度的分水嶺,標誌性事件就是“商鞅變法”。
封建制度被廢除,起始點就是商鞅變法,從那時起,秦國政體已經向中央集權的帝制結構轉變。儘管那時候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還都不稱“皇帝”,秦國也不是大一統王朝,但其本質已經是“帝國”。
所以,我個人認為,秦國可以被稱為“帝國”,秦朝開始,嚴格來講都叫王朝,或者“帝朝”,即“帝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