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新同學!”“同學,請在這裏排隊進入報到現場!”8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學校園再次熱鬧起來。今天是北京大學2022級本科新生報到的日子。
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大學共錄取4457名本科新生,其中校本部錄取本科新生3066人(包括內地普通本科生2994人、港澳台學生72人),他們分別來自全國953所中學;同時招收了來自海外41個國家和地區的367名留學生,以及軟件工程二學位學生100人。北京大學醫學部共錄取本科新生878人(包括內地普通本科生861人、港澳台學生17人);另錄取來自1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46人。
根據北大此前發佈的新學期時間安排,2022級本科新生於8月28日報到,研究生新生於8月29日報到;校本部新生將於9月2日、醫學部新生將於9月3日進行開學典禮,9月5日新生將正式上課。
邱德拔體育館佈置一新,迎接新同學。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智慧”迎新,學院迎新“道具”各具特色
“應報到3430,已報到1078,未報到2352……”上午9點20分,在邱德拔體育館報到現場入口,一塊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着2022年北京大學本部本科新生報到進展,另一塊電子大屏上則顯示出學生在燕園不同場景下的合影……北京大學今年一如既往“智慧迎新”。現場還設置了“智慧抗疫”的易拉寶,學生只要掃描相應的二維碼就可以完成人臉採集,從而實現刷臉出入校。
報到現場,北京大學30餘個院系以及體育教學部、學生工作部等部門展位依次排開,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展位前迎接新生。各大院系的吉祥物舉手歡迎,身穿各自院系服裝的志願者們向新生介紹並引導學生報到、領取新生大禮包。
各大學院的迎新“道具”頗具特色。其中,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科學院特意在現場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地球模型,懸掛在體育場館內;考古文博學院則展示了出土於商代著名王后婦好墓中的“號尊”展板,用俏皮可愛的語言介紹考古成果;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貼出了頗為詩意的橫幅“迎君此日聽絃誦,許我從今共詠歸”。
新生在報到現場與學院的吉祥物合影留念。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北大體育教研部也第一次搬到了報到現場。工作人員向新生介紹校內體育場地的基本情況,並向2022級新生髮放體驗券,新生可以免費體驗1次健身或1次游泳。來自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陳建豪在展位前認真詢問體育場館的預約方式,“之前聽學長説羽毛球場館很緊俏,比較難約。”
新生報名“小燕子”志願者,引導新生報到
為方便學生入校,北京大學8月28日至29日兩天,從6:30至19:00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首都機場、大興機場設接待站,現場有身着紅色戴北大標識T恤的工作人員和藍色馬甲的學生志願者進行引導。新生持錄取通知書、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北京健康寶”綠碼即可乘坐迎新校車進入北大校園。
校內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幫助學生運送行李。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當天上午,記者在校門口看到,新生均獨自一人進校報到,前來送行的父母則在校外等候。進入學校,在身穿紅色志願者馬甲的“小燕子”的引導下,新生陸陸續續完成行李運送、現場報到等環節。
來自北大醫學部臨牀(八年)的馬佳怡既是一名新生,也是引導新生入校的志願者。她告訴記者,自己讀高中時就在北大附近,高中還是團支部的組織委員,曾組織過很多志願活動,“北京人嘛,對這裏的環境肯定熟悉些,我就報名了志願者,想着能幫助下其他的同學。”
馬佳怡表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將新生從校門帶到報到現場,然後陪同新生到宿舍搬運行李。“今天一早5點多就起來了,6點我們集合,差不多6點多就有新生到了。”馬佳怡一早已經跑了十幾次,感覺自己走了近10公里。
信科(本科生院)學院首迎新生,設有兩大實驗班
2021年11月,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學院)正式成立,同時新設智能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四大學院。這也意味着,北大信科四個系獨立出來作為研究生院,信科本體只招收本科生。今年是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學院)首次迎新。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賈方健介紹,今年學院本科生招生依然採取大類招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兩大方向,電子信息方向和計算機方向;在班型上主要分為強基計劃班和普通班,“新生一共有429名,人數比較多。”
記者注意到,在北大26個院系中,該院是本科新生人數最多的一個。
賈方健告訴記者,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特色,目前學院設置有兩個實驗班,分別是“圖靈班”和“智班”(智能科學與技術實驗班),其中“智班”為今年首次設置,“智班是學院今年按照學校新工科的發展方向,專門和智能學院聯合開設的班級,旨在提升北大智能學科的教育與人才培養水平,為國家培養智能科學領域未來的領軍人才,下一步將通過計算機大類來選拔一批對智能學科方向感興趣的學生。”
賈方健透露,目前,對“智班”學生已有一套專門的學生課業培養體系和培養計劃,學生需在四年內修滿140多個學分,“主要按照學科需要的人才方向來進行課程設置。”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