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院(系)的科研實力究竟可以有多強?
2005年以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大獎6次,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創新團隊)1項。獲批重大裝備製造(遼寧)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承包一所985高校去年50%的國家科技大獎!在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數十項,連續兩次以優異成績通過全國工程教育6年期專業認證,這個機械工程人才輩出的教育高地便是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與國同齡,學科實力強勁
機械工程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新中國成立之時。1949年,大連理工大學(時為大連工學院)建校,機械工程系便正式建立,成為學校最早設立的8個系之一。1999年,在整合模具研究所和工程訓練中心的同時,機械工程學院應運而生。二十餘年來,在“培養一流精英人才、建設一流科研平台、打造國際一流學科、建成世界一流學院”的總體目標指引下,學院不斷夯實學科建設基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也因此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和底藴。
目前,學院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1個國家特色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成3門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
學科建設方面,“機械工程”學科憑藉絕對實力佔據領跑地位: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檔(前2%-5%);在2020年ARWU國內一流學科排名中位列第5名(前2%)、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位列25名(前6%);在2020年US News學科排名中位列第19名。現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機械工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成果璀璨,科研轉化亮眼
如果説“大工因新中國而生、因工業立國而興”,那麼機械工程學院無疑是學校蓬勃發展、開拓創新過程中最具實幹精神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這個遍地開花的“全能高產王”,一直以昂揚向上的姿態,默默為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努力耕耘。
郭東明院士領銜的團隊榮獲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
一等獎(創新團隊)
郭東明院士榮獲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
賈振元院士榮獲 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
在高性能製造、智能製造、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納製造、製造過程測量與控制、重大裝備設計等研究領域具有鮮明特色,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科研任務。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0餘項,其中領銜獲得國家級獎勵6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創新團隊)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眾多研究成果在國家重點領域的研究所和企業得到轉化應用,助力“長五”飛天、C919大飛機首飛、“玉兔”登月、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
院士領銜,匯聚傑出人才
卓越的科研成績,得益於牢固堅實的歷史基礎和與時俱進的戰略眼光,更離不開良好人才環境的打造。多年來,機械工程學院堅持人才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組建出科學合理的學術研究人才梯隊,其中不乏帶動學科發展的旗幟人物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領軍人物。
學院擁有一支以多名院士領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46人,其中教授/研究員68人。獲得國家級人才榮譽或稱號30餘人次,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5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特支計劃獲得者4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1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青年學者2人、國家級青年科技人才5人。
一流人才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學院的關鍵。站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加速演進的路口,機械工程學院歡迎並需要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到“國之重器”研發和“大國工程”建設中,共同引領新的科技浪潮。
引進人才方向
機器人、複雜機電系統設計、智能設計及裝備智能化技術、高性能製造、智能製造、生物/仿生製造、增材製造、微/納機電系統、可持續工程等。
引進人才需求及待遇政策
報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