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為何呼聲高、落地難

課後服務為何呼聲高、落地難

課後服務為何呼聲高、落地難

2019年,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盧灣實驗小學學生參與課後服務課程《玩美工坊》,進行藝術創作。 受訪者供圖

“下午6點下班,趕到學校就得7點多,根本來不及接孩子。我們夫妻倆只能輪流請假接女兒。”劉女士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每天接送孩子放學是這個雙職工家庭最頭疼的事。跟劉女士有同樣煩惱的家庭還有很多。為解決家長的接送難題、減輕家長負擔,建議學校提供課後託管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

2021年春季學期開學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教育部2月23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指出,今年新學期開學後,將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

記者採訪了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地的多所小學,發現學校在積極開展課後服務的同時,也面臨師資、資金、管理等方面的現實挑戰,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合力解決。

難題1

誰來教?

跳芭蕾、踢足球、玩音樂創意、探索3D打印……每天下午三點半放學後,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盧灣實驗小學(以下簡稱“盧實小”)的校園裏依然充滿活力。2021年春季學期開始,上海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進一步升級,下午3:30後不再強調家長“確有需求”,只要“願意留校”,都可以參加校內課後服務,填補“空窗期”。

作為上海市黃浦區規模最大的公辦小學,盧實小一至五年級共有近1500名學生。該校校長虞怡玲告訴記者,本學期,97%的學生參與了校內課後服務。

對於家長關注的課後服務“誰來教”的問題,盧實小的解決之道是“雙師資”,這也是讓課後服務平穩運行的關鍵。虞怡玲説,目前學校已形成“主教+助教”聯盟,即校內師資、外聘師資各佔一半,學校老師主要負責課程的組織管理,外聘教師負責學生孩子專業能力上的培養。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已經開設課後服務的學校中,師資主要來源於本校老師、購買服務和社會機構等渠道。

與盧實小的“雙師資”不同,珠海香洲區鳳凰小學主要由具有教師資格證的在職教師擔任課後服務負責老師。據該校校長嚴文桂介紹,目前該校有417名學生參加午託及晚託,佔全校總人數的26.61%。未來學校也將嘗試引入第三方校外課後服務。

在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校長藺龍燕看來,課後託管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只是看管學生寫作業,還要想盡辦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藺龍燕認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課後服務一定要做到校內校外相配合,提供各種素質課程的校外培訓機構可以幫助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比如非遺文化體驗課,教學生製作毛猴。這類課程確實是教師能力範圍之外的,需要聘請專業教師才能實施。”

此外,老師的壓力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老師不只對學生負責,老師也有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要考慮老師的生活需要。”

難題2

教什麼?

“學不到東西,還不如送到校外培訓機構。”3月5日,在填寫學校的託管需求調查表時,許女士有點猶豫,孩子在校託管只能寫家庭作業,沒有其他活動,也不能出教室。

“如何設計和選擇適合學生的優質課程服務內容,是課後服務在具體落實中的難點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認為,設置好課後服務內容,尤其是“課後服務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是學校落實課後服務時間延長制度的基礎。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發佈會上表示,學校提供課後服務,要豐富課後服務內容,指導學生儘量在校內完成作業,幫助學習有困難的補習輔導,指導學有餘力的拓展學習空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閲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盡最大努力使學生願意留在學校參加課後服務活動。

記者瞭解到,目前提供課後服務的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不盡相同。有的學校提供了體育、舞蹈、美術等特色課程,有些學校則受限於師資、資金等只提供基本的看管服務。

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天壇校區執行校長張莞霏介紹,學校開設了十幾個社團供學生選擇,包括朗誦、合唱、演講、排球、田徑等,基於南城特色,學校還邀請了北京琴書傳承人,開展琴書社團。

這學期,盧實小97%的學生都參與了校內課後服務,課後託管的流失率幾乎為零。校長虞怡玲表示,這源於學校提供的特色課程足夠豐富。

據虞怡玲介紹,盧實小開展了16個線下課程、4個線上課程,幫助學有餘力的孩子進行拓展,課程包括芭蕾、足球、籃球、未來問題解決、音樂創意、好玩的數學、3D打印等,“孩子想學的都能在校內學到,學校提供了培養孩子愛好、興趣的平台,家長無需花錢給孩子們到外面報課外班。”

“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引入大數據分析,幫助老師做好作業設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虞怡玲説,作為上海市教委作業研究項目的項目校,學校也是在用研究的視角來做好課後託管,嘗試用信息化手段,幫老師提升教學能力。

難題3

誰出錢?

“有服務就有支出,邀請專業更強、水平更高的師資讓學生們受到更好的指導是需要成本的”,張莞霏表示,目前課後服務成本以政府撥款為基礎,多出的部分則由學校承擔。

據媒體報道,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校長庹慶明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課後託管服務還是要以政府為主導,政府的主導不僅僅是資金方面的主導,還有政策方向上的指導,學校要承擔相應的基礎投入,同時也要遵循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多地發佈的中小學課後服務相關政策中,均強調了課後服務的公益屬性,以財政投入為主,同時也鼓勵探索課後服務多元化經費分擔機制。

其中,深圳明確,課後服務經費由政府保障,各學校課後服務專項經費預算按每生每年1000元標準作為控制數。

江蘇、四川、遼寧等地出台的相關政策提到,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財政投入為主提供課後服務;確實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政府和學校支持、家長合理分擔運行成本,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認為,學校課後服務屬於教育服務,但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要強調其公益性和公共性,所以政府應該介入和承擔責任,把課後託管納入公共服務領域中。首先,為學校提供經費保障,讓老師的額外付出得到回報,“小學生課後託管的經費來源應以政府撥款補助為主,實行價格控制和財政補貼。同時,還需要明確課後服務的內容邊界,並對服務內容及效果進行評估,以確保服務質量。”

採寫/新京報記者 戚望 劉洋 吳蘋蘋 馮琪 楊菲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6 字。

轉載請註明: 課後服務為何呼聲高、落地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