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文/傅華軒

最近國外比較權威的高校排名,內地比較靠前的高校,依舊是人們常説的"清北華五",就是清華北大和華東五校:中科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

在這七所高校中的兩所大學,是民國初年由一位牛人創建,這位大咖是誰?太厲害了!

他叫張謇,字季直,號嗇庵,生於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他是南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河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的創始人。一下子辦了這麼多大學,厲害吧!列位且慢,下面看看他的非凡經歷。

1853年7月1日(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張謇出生於今江蘇省南通海門市常樂鎮。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後被稱"四先生"。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清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能流利地背誦《千字文》,父令其隨三兄入鄰塾,師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12歲時,謇父自闢家塾,延請老家西亭鎮宋效祁先生教授其子。14歲時,因宋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負笈往西亭,從宋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膳宿其家。

同治七年(1868年)張謇16歲,那時考秀才要廩生具結,就是説明考生身家清白,無冒名頂替,才能應試。因張謇出身是通州(今江蘇南通)還是海門,藉貫不明,加之是農民,非名門子弟,兩地推諉,不肯具結"補廩",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麻煩了,政審不合格,失去了參加科考機會。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別人安排,張謇冒用如皋縣人豐利大户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冒名頂替終於報上名了,經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第二年在如皋考中秀才,就相當於如今的"高考移民"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偷樑換柱。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每兩年就去江寧(南京)參加一次鄉試,先後5次都未得中。但是從此如皋縣張家開始用冒名一事來要挾張謇,連續索要錢物,最後索性將張謇告上了公堂,説:"張育才忤逆不孝",軟禁在學宮居仁齋裏,要革去他的秀才,還要下獄問罪。這場訴訟延續數年,令張謇十分狼狽,家道也因此困頓。

光緒二年(1876年)夏,張謇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吳長慶而來,張謇善文,袁世凱善武,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光緒六年(1880年)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就是現在的蓬萊市)。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從此攀上高枝。翁同龢何許人也,皇帝的老師,又是軍機大臣。翁同龢在政治上與慈禧不和,擁護光緒掌權,正需有人充實陣營,從此不遺餘力地提攜張謇。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兩廣總督張之洞也都聞知張謇的文才,都爭相禮聘,邀其入幕,但張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張,北不投李" ,回到故里,繼續攻讀應試。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順地踏入仕途,如今的張謇,也不用政審了,可以大搖大擺地進貢院考棚應試了。那時,沒有功名是很難入士的,起碼得有舉人進士出身。相當於如今要有本科或研究生學歷,才能報考公務員。

1885年,張謇終於在鄉試中考中了第二名舉人,取得開門紅。但接下來的九年間,好運不再,屢試不中。不過張謇屢敗屢戰,以過人的毅力和天賦,以及擁護光緒的鮮明政治態度,最終征服了考官翁同龢,於1894年以41歲高齡考中狀元。 厲害,實在是厲害!但是,擅長考試並不是張謇最厲害的地方!敢於取捨才是張謇的難以超越之處! 張謇並沒有因為高中狀元就樂顛顛地進入體制內,端起了鐵飯碗,從此走向仕途。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甲午之戰結束後,在"如何救國"的思路上,張謇與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是一致的:改革變法,君主立憲可以強國。 但他們也有區別,康、梁是理想家,他們把變法成功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光緒身上(這也是康梁失敗的根源,寄託在傀儡身上會有結果嗎);張謇是實幹派,他信奉的是"與其相信政府還不如相信自己",因為他憤憤不平慈禧在國逢大難之時仍有好心情大辦生日的行為,國之悲哀啊。

1913年袁世凱成為正式總統,任命張謇為農商總長。但不久袁世凱便下令解散國會,復辟之心初露端倪。張謇曾經苦口奉勸阻袁世凱,表示解散國會、穿戴袞冕祀天等行為將會誘發新的動亂。袁世凱鬼迷心竅,執迷不悟。到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的第一至四條號要求時,張謇憤然辭職,在袁世凱復闢稱帝之前徹底與袁世凱斬斷了所有聯繫。

於是張謇勉勵自己:願幹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我要走屬於自己的救國之路!走自上而下救國路的人已經夠多了,至於自下而上的路,就由我來吧! 張謇為自己選中的路是棄官經商、實業救國。這意味着他必須放棄之前為科舉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時間和金錢!但張謇並不後悔,因為他明白:簡單的佔有是小聰明,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 三十年科舉之幻夢,於此了結吧!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擁有大智慧的張謇展現出了驚人的商業天賦,他只用了短短几年就一統全國紡織工業市場。不過賺了大錢的張謇並沒有買房囤地轉行炒房地產,他用賺來的錢做了兩件實事。

一、繼續發展實業,他陸續創辦了二十多家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養活了更多的人。

二、發展教育事業。雖然貴為狀元,但他沒有像有的人那樣死抱着八股科舉不放,而是向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學習,辦新式教育,教化國人。二十年間,他傾盡所能創建了包括今復旦大學、今南京大學在內的三百七十多所高校,直到辦學辦得家業破產為止! 救國救到破產,千古又有幾人! 這個不顧一切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平凡男人,這個堪稱偉大的普通男人,為救國放棄了太多,也犧牲了太多。但這個懂得放棄和犧牲的男人,也收穫了一樣東西——極高的威望。看看當今房地產大亨們,炒房賺了錢的大款們,賺了錢的老闆們,都幹了啥呢?移民海外,官商勾結,為所欲為,耀武揚威。卑略的行徑令人唾棄。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下面簡單梳理一下,張謇創建的部分大學的沿革變遷。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

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還有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上海吳淞覆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範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張謇很重視職業教育,把師範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併為南通大學。 同時與近代南通大學有着同源血脈關係的高校還有:東華大學、江蘇農學院(後併入揚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等。

解放後,張謇創辦的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 就是後來的上海海運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上海海運學院升格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

張謇嘔心瀝血當年創建學校370所,因為辦學造成業績慘淡,以至於傾家蕩產,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舉動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2 字。

轉載請註明: 張謇的發家史:出身狀元,辦實業賺了大錢,創辦近300所高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