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一週年,來看看這份成績單
校園外,全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超九成,培訓收費較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校園內,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佔比超過9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羣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雙減”政策實施一年來,校內校外同步推進落實,取得明顯實效。
這個暑假,江蘇省阜寧縣明達初級中學七年級3班的肖夢瑤同學參加了該縣教育局組織的“悦讀書房”“思政大講堂”等活動。她沒有奔波於各類補習機構,也沒有沉浸在“題海”,而是在多元實踐中,經歷更多彩的暑假生活。
曾幾何時,去校外培訓班上課成了不少孩子課餘最主要的內容,學科類培訓機構門庭若市。繁榮的表象下,教培行業教師資質不達標、超綱教學、合同欺詐、預付費亂象等問題層出不窮。
一年來,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全面強化學科類培訓監管。圍繞學科類培訓壓減目標任務,不再審批新機構,按期完成“營轉非”“備改審”、實行政府指導價三項重點任務,實現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幅壓減。
在快速壓減後,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又迅速開展了“回頭看”工作,部署各地圍繞“假註銷、真運營”等七類問題,累計排查校外培訓機構17.2萬個、人員40.5萬人,推動完成了4614個問題機構整改。為打擊隱形變異違規培訓,有關部門持續開展巡查執法,核查舉報線索,對40983條羣眾投訴舉報線索進行了核查處理。
與此同時,全國近11萬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納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機構資質審查、收費行為規範、預收費資金監管等關鍵環節全面加強。
根據第三方對全國各省份75萬名師生及家長的調查,79.42%的學生未參加學科類培訓;93%的家長表示學科類培訓支出減少,其中76%的家庭培訓支出減少一半以上。
校外減負,離不開校內提質。在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整治規範的同時,一場校內教育提質增效、強化教學主陣地作用的變革,也在加速推進。
為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教育部在“壓總量、控時間”基礎上,推動“調結構、提質量”,指導地方出台作業設計指南,遴選推廣了一批地方和學校作業管理的典型案例;為提高課後服務水平,在“全覆蓋、廣參與”基礎上,推動“上水平、強保障”,統籌用好社會資源,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引進28萬名科技人才、文藝工作者、體育教練員等專業人員參與課後服務。
在北京小學,“課堂+作業”聯動優化的思路,打破傳統“滿堂講+課後練”的模式,倡導“精講+練習”的課堂結構,以作業撬動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
在湖北荊州公安縣鬥湖堤小學,8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放學後孩子們往往處於無人管理、無人關注、無人輔導的“真空狀態”之中。為加強課後託管服務,學校建立了13個興趣社團,組織專業人員開展藝體教育,讓孩子們充分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目前,全校2172名學生,已全部納入課後託管服務。
“學業有指導、活動有陣地、特長有展示,每天一小時的課後託管服務,正幫助留守兒童們繪出別樣的童年色彩。”公安縣鬥湖堤小學校長陳君説。
據教育部統計,一年來,各地各校作業總量和時長調控基本達到了規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佔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與此同時,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有91.7%的教師參與提供課後服務,基本滿足了學生不同學習需要,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超過90%,有力促進了學生學習迴歸校園。(記者胡浩、陳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