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傳統文化中的中國人,擅長做減法。

做加法,只增不減,就像你衣櫥裏的衣服,越來越滿,卻沒一件能穿。

道理是這個道理,家長都懂,有人甚至能背《道德經》;可放到子女教育上,他們還是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層層加碼,做加法。

如今,“雙減政策”來了,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真的要減了,從前整天喊“孩子書包沉、作業負擔重”的家長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葉公好龍!

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多有趣的成語。孩子小的時候,一定和他讀過這個成語故事吧?

我上小學的時候,課本里就有這個成語故事了……老天,多少年了。都沒變。

沒想到啊沒想到,我們活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葉公。

雙減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在我看來,最核心的,是觀念問題。

這個“觀念”,又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是主管部門的督導、檢查力度,能否令行禁止;

第二是學校和老師的觀念,能否摒棄應試教育思維,提升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第三是家長的觀念,能否認識到減負的真正意義,克服“囚徒困境”,真正把孩子的“幸福成長”和綜合素質培養作為目標。

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這三個層次中,最關鍵也最難破解的,是家長的觀念問題。主管部門和學校、老師的觀念,只要思想上統一、行動上有力,不難解決。

從人數上來講,家長在這三個層面中,比重最高,也最複雜,思想最難統一,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該怎麼破這個魔咒?

誰都知道,減負對自己的孩子好,對所有的孩子好。但囚徒困境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家長,都會把其他家長作為潛在的競爭者:如果別的孩子都上輔導班,自己的孩子不上,豈不“吃虧”?

理論上,所有的孩子都不上輔導班,大家都輕鬆,所有的孩子都好,算是“多贏”。但這只是“理論上”。

現實的情況是,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破不了這個魔咒,變相補課、一對一補課的情況,會依然存在,學生負擔,依然減不下來。

時代在進步,我作為家長的一分子,首先檢討一下自己:我們的觀念,真的該更新了。

去北大清華看看那些學霸,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都是運動健將。有幾個病怏怏、“好成績全靠學習時間長”的?

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殺入全國大學生男足八強的北大足球隊

讓孩子看看班裏的前幾名,有幾個是靠“疲勞戰”取勝的?初中階段,這樣的“學霸”可能還有;到了高中,他們很多人會敗下陣來,因為一旦課程量增加、難度提高,疲勞戰、車輪戰會進一步失去價值。

輔導班、校外培訓,是在做加法,似乎往孩子身上壓得越多,孩子的成績就越好。

事實上,課程和內容的重複,只是增強了孩子學習的機械性,對其能力的真正提升,沒有太大意義。

很多輔導班之所以能提分,主因是“超前學習”——把下學期要學的內容,提前學一遍。確實,超前趕進度,會讓孩子短時間內拿到高分。但這真的代表他的能力和水平嗎?

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真正需要融會貫通、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就“抓瞎”了。

盲目報輔導班的另一危害,是導致“信息過載”。

很多人在家中的時候,非常清楚自己要買什麼;為什麼一到超市,就不知道買啥好了?

原因很簡單,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製造了“信息過載”的環境,讓你的記憶力短時失靈了。

連軸轉的輔導班,也有這樣的效果。

雙減既然來了,既來之、則安之,不必糾結、不必猶豫;做好減法,效果不僅不會變差,反倒可能更好。

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少年讀史記故事》等圖書26冊。

壹點號高了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5 字。

轉載請註明: 雙減之下|政策要“雙減”,家長糾結輔導班:到底誰在葉公好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