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聞網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佈《研究生申請學位學術成果認定標準及管理規定》,破除研究生申請學位發表論文的硬性指標要求,嚴格學位論文質量標準,強化過程管理,改進結果評價。
此次新規,主要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有如下重要調整,對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等硬性指標做出調整,轉而聚焦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等方面做出優化。
- 聚焦學位論文質量
學位論文是進行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是學位申請者學術水平的主要體現。學位論文同行專家評審結果是衡量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依據。
學位論文校外盲審一次性通過且結果均為優秀者,可直接申請學位;否則需要對取得的學術成果進行認定,作為評價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參考。
學位論文質量達到要求即可申請學位,發表學術論文不是申請學位的前置條件。
- 靈活學術成果形式
在此之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申請學位學術成果有發表SCI 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要求,本次各學科制定的學術成果認定標準,學術成果可以為學位論文、學術期刊論文、著作、專利、科研獲獎、成果轉化等,以及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認定的能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的其他形式。徹底破除“唯論文”和“唯SCI”。
- 注重學科專業差異
學術成果認定標準充分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由各分委員會根據學科發展特徵和人才分類培養目標,分層次(博士、碩士)、分類別(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制定,更加強調研究生在其所屬學科、專業領域取得的創新和突破。
學術學位學術成果以知識創新為導向,注重體現科學素養和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學位學術成果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注重體現職業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如園藝學、植物保護、風景園林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學科制定了符合本學科特點的學術期刊目錄。
- 嚴格培養過程管理
2021年,西北農林科技東西先後修(制)訂了《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工作管理辦法》《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及獎勵辦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結果處理辦法》《研究生導師崗位職責及管理辦法》《研究生優秀導師和團隊評選辦法》等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導師崗位職責,壓實答辯委員會、分委員會責任;嚴把學位論文選題、開題、評閲、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激勵研究生潛心科研,樹立導師育人典範,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西農官微發佈這項改革要求後,網友留下了這樣的評論:
取消論文發表限制性要求
越來越多高校在跟進
教育部此前也從發佈《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圖源:教育部
《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明確要求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隨着破五唯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高校陸續取消了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硬性限制,這柄懸掛在無數研究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在被取下。
清華大學
此前,清華大學也公佈了2020~2021學年度第9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圖源:清華大學
《規定》堅決破除碩士生學位評定中的“唯論文”傾向,取消“非專業學位碩士生應至少完成一篇與學位論文內容相關且達到發表要求的論文”的要求,不把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或申請學位的前置條件。
《規定》堅持“學位論文是進行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要求碩士生“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相應形成的創新成果應當以學位論文的形式完整呈現”;“碩士生完成個人培養計劃、達到所在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培養方案相關要求、完成學位論文工作並達到相關要求後,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上海交通大學
另外,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公佈的最新《關於申請授予博士學位的規定》。
在這份新規中,不再有曾經的“就讀博士期間,應在所屬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認定的刊物上,以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或錄用)2篇與學位論文主要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的表述,轉而以更多種形式的創造性成果來衡量博士生的學業質量。
上海交通大學兩個版本《關於申請授予博士學位的規定》對比
中國傳媒大學
早在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教育會議就傳出消息,學校將從招生、培養體系和學位、導師評聘、質量監控、學科與專業設置等方面,實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
在招生方面,學校將改革碩士研究生複試選拔流程,增加材料評議環節,初試達到國家線的考生即可進入複試選拔流程,複試選拔流程包括材料評議和複試考核兩個環節;在培養方面,學校將取消碩士生髮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
這兩項改革是符合研究生招生、培養改革的方向的。
一為打破“唯分數論”,扭轉應試考研;
一為打破“唯論文論”,讓研究生教育更重視育人過程,但同時都面臨挑戰。如果學校能把這兩項改革做好,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質量和培養質量,將為其他高校做出改革示範,而且,也為本科招生、培養改革積累經驗。
隨着破五唯的持續推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貴州大學等越來越多的高校陸續取消了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硬性限制,這柄懸掛在無數研究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在被取下。
讓學術研究離功利更遠
須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論文發表一直是博士生畢業的硬指標,甚至被不少博士生視為“硬通貨”。如今,這一發文“硬槓槓”取消了,那麼碩博生畢業的“門檻”究竟是低了還是高了?
“取消論文發表的限制性條件,主要目標是為了鼓勵學生們將更多精力投入有價值、有創新意義的、真正的科學研究。”某高校的一位工科教授告訴文匯報記者,他的團隊雖然承擔的是源自國家和產業需求的重大基礎性科研項目,但因為種種原因,10多年都無法發表論文,導致團隊一度無法招收年輕的研究生。
事實上,有一部分專業原本就很難發表論文,還有一些專業要解決的是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的問題,而這些凝鍊出來的科學問題也出於各種原因,無法很快發表論文。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味地要求論文發表,只會適得其反。
另一位高校教授也直言,自己就曾經有過為了滿足職稱晉升的要求而“追熱門”的經歷:“最多的時候一年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都發在影響因子不錯的期刊上。但是現在回頭看,這些論文談不上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只不過是在當時的熱門領域重複了一些實驗、強化了某些發現而已。”
他解釋説,完成一篇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需要長期的連貫性的研究,且在這個長期的科研中,要找到值得嘗試的創新點,概率比較低,而這些創新點最終能夠被佐證、獲得一個成功的結果,概率就更低。
在學校層面取消對博士發表論文的“硬槓槓”,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對高校來説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重數量走向重質量,學術研究離功利更遠一些,更有機會產出高水平、有價值的成果。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顧軍
綜合:教育部、各高校官網官微、青塔、文匯報此前報道(記者姜澎、儲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