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飯村”的求學故事

“送飯村”的求學故事

岑旁村小學的幾名女生在學習演奏樂器。通訊員 梁克川/攝

南國今報記者 石紅星

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岑旁村有個外號在當地相當有名——“送飯村”。這個有趣的外號引起了“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記者們的興趣,但當得知外號背後的緣由時,記者們無不為這個貧困山村奮力擺脱貧困的努力而感動。

以前,該村的孩子小學畢業考上初中後,要到距村7公里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由於經濟困難,不少孩子因支付不起在校的基本生活費而面臨輟學。為了能讓孩子們繼續讀書,從1984年起,家長們每天輪流從村裏給孩子們送飯,“送飯村”由此得名。

“1984年以前,只有家裏有點餘錢的孩子才能到鄉中學去讀書。”63歲的岑旁村小學老校長陳海林介紹,當時不少孩子考上初中後,因沒有伙食費被迫輟學。1984年起,村裏每天派幾名家長,把各家給孩子準備好的中餐、晚餐和次日的早餐,一起走山路挑到榕江河邊,再乘渡船過河到富祿碼頭,等孩子們中午放學後,來到碼頭吃飯,並把晚餐和次日的早餐帶回學校。

“我們給孩子們裝的全是糯米和酸菜,不易變質,那時酸肉都很少。”陳海林説,他的兒子和女兒分別在2000年和2003年到中學讀書,他妻子給兩個孩子送了6年的飯。後來兒子考進柳州衞校,畢業後到融安一鄉鎮衞生院當醫生;女兒陳婧仙2012年從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畢業,在外工作幾年後於2016年考回村裏當了一名鄉村教師,成了自己的同事。

2008年,柳州市對所轄融安、三江、融水三縣農村學生午餐實行全免費,再加上國家提供的內宿生生活補助費3元(小學2元),孩子們的一日三餐終於不用發愁了,岑旁村的家長們才停下了送飯的腳步。

送飯的腳步雖然已經停下,但這段幫助孩子用讀書改變貧困的歷史,已成為岑旁村一個特殊的標籤,成為激勵村裏孩子們努力學習的精神動力。“父母給我送飯的那三年,改變了我的一生。”岑旁小學33歲的現任校長陳武峯告訴記者,他上初中的三年裏,每天都能吃到村裏送來的飯。2015年大學畢業後,為了在父母膝前盡孝,為了回報家鄉,陳武峯迴到村裏當起了鄉村教師。他説,他經常給學生們講述這段送飯的故事,激勵大家努力學習。現在岑旁村的村民依然對孩子上學尤為重視,全村沒有適齡兒童輟學,且每年都有十幾位學生考取大中專院校。

■數 據

今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已發放義務教育段寄宿生生活補助和非寄宿生生活補助1350.8125萬元,受益學生30786人;

發放高中國家助學金362.175萬元,受益學生2442人;

享受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學生40153人。

來源:廣西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9 字。

轉載請註明: “送飯村”的求學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