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何如此難殺,一本訓練手冊,完全可以解釋清楚
二戰期間,尤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軍隊的損耗比例是驚人的。日本軍人不管是從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團體協作能力,都是世界上最強的,排除先進武器的運用,法西斯德國的軍隊,也不能與之相比。
日本軍人為何如此難殺,我們以一本訓練手冊為基礎,給大家分析一下。
中國很多著名將領,不管是國軍,還是中共對日本的軍隊訓練,都深有體會。抗日戰爭期間,在被俘虜或者被擊斃的日本軍人身上,經常會蒐集到一個小冊子《步兵操典》。
很多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高級將領,都曾經説過,他們在學習期間,很多的教程都是來自於日本,比如《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要務令》等等。
尤其是《步兵操典》,是最基本的一個。
1935年,國民黨步兵學校,依據日本的《步兵操典》,結合中國軍隊的實際情況,編寫了一部中國《步兵操典》,蔣介石要求部署,必須隨身攜帶。
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下,日本《步兵操典》,隨着時代的演變過程。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陸軍就將法國的軍事教材,翻譯成日文,供部隊學習。普法戰爭,德國勝利之後,日本又開始改用德國版本的《步兵操典》。東條英機就曾經説過:
1870年,日本政府就要求陸軍,將法國訓練軍隊的方法,編製成冊,並下發到各個軍隊部門,進行實踐,後來又採用德國的訓練方法,並與1885年,專門講德國邁克爾請到日本,對軍隊進行指導。
從這裏可以看出,一直到1896年左右,日軍都是採用德國版本《步兵操練》,訓練軍隊。效果很快就顯現出來,1900年,也就是《步兵操典》問世的第四年,日軍就成為入侵北京的聯軍之一。
而且,日本一直都在根據實際情況,對《步兵操典》進行修訂。
比如,1937年版本與1940年版本比較,後者就加入了“旅團”這一個比較高級的作戰單位,1939年,日本關東軍,在諾曼底吃了一大虧,讓蘇聯打敗,因此在1940年版本中,又加入了“戰車肉搏攻擊”的內容。
1896年版,僅僅出現了“諸兵種”,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協同作戰的意識,到了1937版和1940版,又增加了擲彈筒,步兵炮,並將各自在攻防作戰中的使用技術,作戰原則,平常訓練方法,描述的非常詳細。
後來隨着現代戰爭的反戰,日本依據《步兵操典》,有編寫了《作戰要務令》、《炮兵操典》《戰車操典》《工兵操典》,《輜重兵操典》等等,反正是各個兵種,都會有一個指導手冊。
在一些影視劇中,日本軍人在進行肉搏之時,會出現退彈的場景!很多人解釋,《步兵操典》中曾介紹,在肉搏戰中,怕槍支走火,日本軍人以至於在實戰中,也嚴格按照《步兵操典》的指示去做。
日本士兵真的那麼教條,那麼傻嗎?
其實《步兵操典》中有關於步槍刺殺的介紹,着重強調了上刺刀衝鋒的演練和作戰要求,它強調的是火力部署,而不是刺刀的使用。
尤其是1937年版本中提到:步兵在準備衝擊之時,必須右手緊握強身,槍口朝上,左手握住刺刀座。在聽到射擊命令之前,必須保證槍必須保證在“安全裝置”是關閉的,小編理解是關閉槍支保險。
另外,還有一些熟知的詞語,也是源自於《步兵操典》。
比如,“革命”“同志”“幹部”“戰友”,這些詞都是來源於它。
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國時期,中國很多青年前往日本留學,回國之後,也有很多人帶回了《步兵操典》以及其他大量的軍事教材,很多的軍事術語都來源於此。
如 日軍 《步兵 操典 》 中的射擊、散兵線、戰鬥展開、諸兵種等 《炮兵操典 》 中的山炮、放 列、射角、試射、效力射以及野炮、榴彈炮、加農炮等 《馬術教範 》 中的襲步、馬場騎乘等軍語都 由此傳到了中國。
中國留學生,本着“拿來主義”原則,將日本教材帶回國後,直接進行一點加工,就成為中國的軍事教材,比如,將步槍刺殺中的“刺突”改為“突刺”,將步槍的“照星”改成“準星”,將“機關銃”改為“機關槍”。
最為典型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將中國“軍師”“幕賓”,改成了“參謀”。
從這裏可以看出,日本士兵只要進入部隊,就要進行訓練,從理論到實踐,都要進行,中國軍隊的士兵,就要差上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