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簡明:八路軍115師戰鬥序列和編制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115師指揮部舊址/來自網絡)

    

    經國、共兩黨反覆磋商談判,最終於1937年上半年確定了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諸項原則,包括編制、人員、領導、供給以及對日作戰準備和任務等等。

    8月22日,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佈:將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組成“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簡稱為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

    同日,中共中央發佈了命令:“南京已經開始對日抗戰,國共兩黨合作初步成功。為着實現中共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紅軍改名之保證,推動這一抗戰成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戰爭,我們宣佈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8月25日,朱德、彭德懷發表就職通電,向全國人民承諾:八路軍將“效命疆場,誓驅日寇,收復失地,為中國之獨立自由幸福而奮鬥到底”。

八路軍三個主力師

    1937年9月,紅軍正式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八路軍,下轄三個步兵師,分別是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

    三個師均按照當時的丙種師編制規模組建:實行“兩兩制”,即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這樣每個師均有四個作戰步兵團,每個師的編制定員為15000人。

    此外,中共中央從三個師中抽取一定數量部隊,與未編入八路軍的少量紅軍,共同組成留守處,負責陝甘寧邊區守備任務。

    三個師中,公認編制最為齊裝滿員、戰鬥力最強者,為115師。

    紅軍主力改編的三個作戰師,大體是以原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十五軍團等為主構成的——

    1、紅一方面軍和紅十五軍團主力為主改編為115師;

    2、紅二方面軍主力為主改編為120師;

    3、紅四方面軍主力為主改編為129師。

115師戰鬥序列

    

(115師優秀指揮員之一、開國大將黃克誠/來自網絡)

    

    115師,被稱作八路軍的主力,“王牌裏的王牌”、“主力中的主力”,憑什麼?

    來,讓我們看看115師的戰鬥序列編成——

    原紅一軍團主力改編為115師343旅,具體以紅2師改編為685團、紅4師改編為686團;

    原紅十五軍團為主改編為115師344旅,具體以紅73師改編為687團、紅75師改編為688團,紅78師合編為兩個營分別補入上述兩個團。

    此外,紅一軍團紅1師單獨改編為115師獨立團,原中央軍委騎兵第2團改編為115師師屬騎兵營。

    其中,騎兵營為師直屬部隊,除此之外,115師直屬還有原紅十五軍團所轄紅74師改編的輜重營、炮兵營,師直教導隊則由編余部隊組建。

    改編完畢後,115師全師總兵力15500人。

    115師師直輜重營和炮兵營,作為八路軍陝甘寧留守部隊組成成分之一,這部分兵力大約有1700餘人,後來該部改編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4團。

    

(115師軍旗/來自網絡)

    

    扣除這一部分兵力後,實際開赴抗日前線的115師部隊為:

    師部機關及直屬隊、教導隊、騎兵營、獨立團;

    343旅所轄之685團和686團;

    344旅所轄之687團和688團。

    也就是説,115師共有兩個旅、五個團共14000人開赴抗日前線。

    115師開赴前線的五個團,實力也大不同:

    獨立團兵力1700餘人,是當時115師兵員數量最少的一個團。嚴格講,這個獨立團並不在國民革命軍核定的115師戰鬥序列中,説白了就是八路軍的一個“自費團”。

    相比不在編制序列中的獨立團,四個正規團的兵員、實力要強大許多——

    115師每個正規團的前身,基本都是原紅軍的一個師,因此,在具體編成上實際是“縮編”了的,並非丙種師所轄團的“三營九連”編制,而是每個團下轄三營,每營下轄四個連,也就是説每個團擁有十二個連。

    115師每個團,除了下轄三個營共12個步兵連以外,每個步兵營還配有1個機槍排,裝備3到4挺重機槍;團直屬隊另有特務連、偵察連、警衞連、偵察隊等作戰編制(各團配屬種類有所不同),這樣,115師一個團的實際作戰連級單位多達十五、六個,每個團的兵員數量近3000人。

青年才俊指揮員

    由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都是選精壯戰士進入作戰部隊,因此當時115師的指戰員隊伍非常年輕化。

    師長林彪(開國元帥),時年30歲;

    師政治部主任羅榮桓(開國元帥),時年35歲;

    副師長聶榮臻(開國元帥),時年38歲;

    師參謀長周昆(1938年失蹤),時年35歲;

    師政治部副主任肖華(開國上將),時年21歲;

    343旅旅長陳光(1954年去世),時年32歲;

    343旅副旅長周建屏(1938年去世),時年45歲;

    343旅參謀長陳士渠(開國上將),時年28歲;

    344旅旅長徐海東(開國大將),時年37歲;

    344旅副旅長黃克誠(開國大將),時年35歲;

    344旅參謀長陳漫遠(未授銜),時年28歲;

    獨立團團長楊成武(開國上將),時年23歲;

    685團團長楊得志(開國上將),時年26歲;

    685團副團長陳正湘(開國中將),時年26歲;

    686團團長李天佑(開國上將),時年23歲;

    686團副團長楊勇(開國上將),時年24歲;

    687團團長張紹東(1938年叛變後不詳),時年30歲;

    687團副團長田守堯(1943年犧牲),時年22歲;

    688團團長陳錦繡(1938年犧牲),時年26歲;

    688團副團長韓先楚(開國上將),時年24歲。

    此外,115師在1937年和1938年還組建了補充團和隨營學校,指揮員也多是參加過萬里長征的老紅軍。

    

(平型關戰役中115師戰地指揮所/來自網絡)

    

虎狼之師

    115師和八路軍整體戰鬥力之強,讓當時的日本侵略者也心服口服。

    如平型關大捷後,日軍在其戰報中這樣評價115師部隊:“當面之敵幾乎均為20歲以下少年兵,作戰勇敢,遠非以前所遇之敵可比”。

    在日本前防衞廳戰後編印的《華北治安戰》一書中,認為華北戰場上的八路軍特別是115師部隊的戰鬥力,在裝備遠遜於己的情況下,與日軍可以達到“一比一”的戰力;日軍在華北的作戰中,每遇八路軍時,總事先詳細偵查對手是否系全員老紅軍組成的部隊,這樣他們必須配備最強之火力和兵力。

    在日本“歷史研究委員會”主編的《大東亞戰爭的總結》等書籍中回憶:在我國抗戰期間,日軍對所面對八路軍的組成非常在意並分為不同等級:比如分為是否完全由老紅軍組成、是否由老紅軍率領的老八路組成、是否由老八路率領的游擊隊、武工隊組成等不同層次,來配比相應強度的武備和部隊。

    抗日戰爭中,115師以獨立團、騎兵營和部分營連為主創建了晉察冀根據地;一部主力組成東進支隊,進入山東與當地抗日武裝共同發展了山東根據地;另一部主力(黃克誠部)戰略機動南下華中,編成為新四軍第3師。

    後來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核心及華北軍區主力部隊基本都是在115師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著名的38軍、39軍等王牌部隊都是從平型關大捷中殺出來的老紅軍部隊。

    值得一提的是:115師和八路軍部隊在抗戰之初,主要在以山西為主的華北地區開展抗日作戰,最後形成的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也都與山西密不可分。

    115師在山西等地徵召了大批青年入伍,在八年全面抗日戰爭期間,僅在冊的山西籍因對日軍作戰犧牲的烈士就超過10.5萬人。

    據《八路軍·表冊》統計,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軍共對日、偽作戰99847次,消滅日軍407454人,消滅偽軍851249人。

    其中,斃傷日軍401648人,俘虜日軍5096人,獲日軍投誠710人;斃傷偽軍312282人,俘虜偽軍402112人,獲偽軍反正136855人。

    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八路軍已經控制了華北大部分村莊和很多縣城,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擁有91萬正規軍和200萬民兵的龐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