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開始已經意味着德國逐步失敗,庫爾斯克戰役則已確定敗局
作為二戰期間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希特勒有一個深入骨髓的錯誤認知,那就是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力量和戰爭潛力,同時又高估了美英盟軍的作戰能力。如果拋開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這個錯覺直接影響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部署和兵力使用,也最終導致了德國在1942年就已經基本輸掉了戰爭。
其實這與希特勒固有的種族主義思想完全掛鈎,他崇尚日爾曼人至上、盎格魯撒克遜人次之、斯拉夫人最低等的謬論,所以每每在戰爭的重要節點,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選擇。這個徵候在德軍高歌猛進的1940年就顯露出來了,那就是叫停了古德里安裝甲軍的跟蹤追擊,在敦刻爾克放跑了30多萬英國遠征軍,這幾乎是當時英國現役的全部野戰力量。
關於敦刻爾克的“奇蹟”,軍史學家給出了許多解釋,比如希特勒幻想以此換得英國求和、保存裝甲部隊實力、擔心步兵和後勤跟不上等等理由。然而這些理由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希特勒高估了英國遠征軍的抵抗能力,如果他知道英國人已是驚弓之鳥、知道用很小的代價就可以解決之 ,那麼克萊斯特和古德里安就不會接到那道奇特的命令,33萬英軍大部分肯定得束手就擒。
在希特勒的影響下,陸軍參謀總部判斷英國陸軍至少還擁有20個有“戰鬥價值”的野戰師,在這樣規模的兵力下,如果德軍不能第一波登陸10個精鋭師以上的部隊,必然遭到英軍的有力反擊而被趕下大海,希特勒預計完全擊敗英軍需要登陸40個師的總兵力。如此一來,就必須集中大批船艦運送第一波登陸部隊,而大型編隊在橫渡英吉利海峽肯定遭到皇家空軍的猛擊,那麼就必須事先取得空權,於是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而實際上,由於在敦克爾刻喪失了絕大部分重裝備,當時英國陸軍僅有29個師的番號,其中“有戰鬥價值”的步兵師不超過6個,在歐洲大陸的失敗又使這些部隊士氣低落,如果德軍採用空降和海運相結合的方式,能夠一次性登陸4個精鋭師的兵力,足可以控制一大塊登陸場並且引發英軍恐慌式的雪崩。可惜希特勒和陸軍參謀總部沒有這個勇氣,等到爭奪制空權的戰役結束時,哪怕皇家空軍沒有取勝,德國人也沒有機會了,因為英國陸軍已經完成了整補。
到1940年9月,英軍有16個師達到了參戰狀態,其中包括3個裝甲師(坦克裝甲車和火炮終於補充上來),德國人徹底失去了唯一的窗口期。在丘吉爾不屈服的抵抗中,希特勒判斷“英國最後的希望在俄國”,也就是隻要打垮蘇聯,那麼英國一定會主動乞和。於是在西線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德國人揮師東指,再一次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怪圈,而關於這一點,是100多年來普魯士軍官團最害怕的戰爭形式。
而希特勒則洋洋得意地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長約德爾説:“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來”!
所以當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德國已經是五到六成的比率輸掉了戰爭,前線將領們打到冬天就知道,之前關於蘇軍兵力的戰力的情報“都是滿紙胡話”,因為已經發現的蘇軍番號就超過了200個師。至於四到六週就可以打垮蘇軍的計劃,更是閉着眼睛的胡説八道,德軍耗時四個多月時間,還沒有接近莫斯科城郊。而蘇軍大批的後備兵員、先進的T34坦克源源不斷湧現出來,讓德國人大吃一驚。
這種病態的藐視還包括對蘇聯政治體制的誤判,裝甲集羣司令和後來的集團軍羣總司令克萊斯特就曾供稱:“我們把勝利的希望還建立在入侵必然要使俄國發生政治混論這種前途上,我們把過高的希望放在這樣的信念上,即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敗,必然要被國內人民推翻,這種想法是元首和他的政治顧問們製造的”。德國人希望出現的局面並沒有真的方式,於是只能陷入一點點被消耗的苦戰。
可以佐證的是,希特勒在盲目蔑視蘇軍力量的同時,還對西線盟軍可能的反攻充斥着恐懼,美英領導人的態度其實很明確,在蘇德雙方沒有拼個兩敗俱傷時,大概率不會開闢第二戰場。可是德軍那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除必要的警備部隊外,仍然在法國留駐了29個精鋭野戰師,其中包括三個黨衞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這是對希特勒慣性思維的最直白反映,整整兩年時間裏,輪換到法國的部隊只能是曬太陽和泡女人。
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陸軍元帥曼施坦因堅持認為不應該半途而廢,戰役初期雖有挫折,南方集團軍羣還可以有所做為,然而盟軍在意大利的登陸再次使希特勒慌了手腳,不顧一切抽兵西援,實際上,直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在意大利的盟軍部隊也沒有能突破北部山脈防線,東西兩線的德軍可謂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而庫爾斯克會戰的虎頭蛇尾,已經標誌着德國百分百輸掉了戰爭,後面的都是苦苦掙扎延緩第三帝國滅亡的時間,沒有絲毫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