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在她還沒有成為皇后的時候,朝中就有一位忠臣,明確的表示,不贊同唐高宗李治立她為後,這位耿直的忠臣就是褚遂良。因為褚遂良的頑固迂腐,當時的武則天可謂是對他是恨之入骨。但在武則天快要撒手人寰的時候,卻想到自己生前所做的種種不免心生悔意,立了一份詔書。
裏邊有這樣一句話,特別引人注目:
“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這句話一出,可謂是震驚朝野上下。
要知道,之前的褚遂良強烈反對李治立後,並且,在武則天掌權之後,還對褚遂良多次貶職。對於這樣的人,武則天臨死前為什麼還如此眷顧,以至於親自下詔書為其平反呢?
説起褚遂良,他屬於今河南人,小時候的他,可謂是出身名門望族,父親褚亮也算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褚遂良自然具有獨特的政治見解,以及聰慧的政治天賦。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太子李治,更是毫無顧忌地將他託付給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足見,李世民對褚遂良的信任之深。
褚遂良之所以能成為李世民的心腹,那是因為:自始至終,他都一直站在李世民這邊,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能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想問題,幫助李世民解決困難。
當年,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廢黜,朝臣多認為作為皇子的李治為人和善,所以,他應該是太子的不二人選。可是,李世民卻沒有這麼覺得,他內心始終更喜歡自己的兒子李泰,想立李泰為太子。但最終,卻在褚遂良的勸阻下,李世民動搖了自己的內心,聽從了褚遂良意見,立李治為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繼承了父親的皇位。在李治繼位之後,他深知當時褚遂良在立太子之事上,幫了自己很大的忙。所以,登基之後,李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感恩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登上皇位的人。自此,褚遂良算是真正的平步青雲,一直升遷至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大權。
一路平步青雲的褚遂良,到最後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立後的問題,徹底斷送了前途。永徽六年,也就是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受到昭儀武則天的蠱惑,想要廢黜王皇后,冊立武氏為後。一天,唐高宗傳召幾位大臣進宮面見。
這些朝中大臣,自然知道是因為什麼事情召見他們,正在考慮怎麼回應的時候,褚遂良直接站了出來説:“我們遵循先帝的遺願輔佐陛下,如果説我們不能對先帝盡忠盡孝,那以後怎麼有臉去見先帝啊。”
進宮後,唐高宗陳述了黜後的理由。
他説道:“自己的皇后一直沒有誕下皇子,而妃子武昭儀則誕下了皇子,所以,我想立武昭儀為皇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如何?”沒等別人開口,褚遂良第一個站了出來説:“皇后系出名門,也是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際,曾拉着微臣的手將你和夫人託付給我們好生照料,但是,現在皇后並沒有犯下什麼過錯,怎麼能説廢除就廢除呢,這不是違背先帝的遺願嗎?”
在這種尷尬的場面下,再加上雙方的意見一直未能達到共識,所以,這次會議自然搞得大家不歡而散。第二天,不死心的唐高宗依舊找來大臣們商議這件事。這個時候,褚遂良徹底耐不住性子,直言道:“陛下如果想廢除皇后改立他人,我們並沒有什麼意見,但是,希望陛下能換一個人,畢竟,武昭儀是侍奉過先帝的人,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如果先帝的妃子做了皇后,會讓全國人恥笑的。”
這句話説到了唐高宗的痛處,他羞愧得沒有説話。但是,褚遂良卻越説越激動:“罪臣心直口快,觸怒了陛下,但是,這卻是罪臣心中所想。”説完,他不僅把帽子摘了下來,還把上朝時執的手板放到台階之上,説道:“請求陛下准予罪臣告老還鄉!”唐高宗大怒,命令侍衞把他架了出去。但是,一直躲在幕後偷聽的武則天則氣得不得了,大聲喊道:“何不撲殺此獠(怎麼不殺了這個老南蠻)!”
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支持”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李治見有不少人支持,於是,再生廢立之意。而元老李勣又建議李治“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
最終,唐高宗還是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堅決立了武則天為皇后。不久,那個直言不諱的褚遂良,卻因為自己的耿直脾氣,遭受到了貶職。自此,褚遂良的仕途之路也是走得是十分艱難,絲毫沒有一開始那樣順暢,並且,還處處碰壁受氣。最終,褚遂良六十二歲的時候,在一次流放途中,孤獨死去。
在孤獨的背影之下,孤獨的滅跡,這便是褚遂良晚年的真實寫照。也正因為如此,武則天才會在晚年回想起這些,飽含對褚遂良的愧疚之感。並且,她也深知,人家並非對她有着不敬的情緒,而是無時無刻都在為大唐着想。當過皇帝后,武則天閲遍羣臣,她雖恨褚遂良的迂腐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與忠誠。
出於這層因素的考慮,武則天才決定在自己入土之前,為褚遂良平反。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唐紀·則天順聖皇后》、《新唐書·褚遂良傳》、《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