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與學校和社會有機銜接

家庭、學校、社會都肩負着青少年的教育重任。家庭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起着基礎性作用,具有長期性和持久性。學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規和主導形態,是制度化的教育。社會教育則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延伸與發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要有機銜接,相互支持與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

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有機銜接與有效合作,符合我國政府一直以來的大政方針和育人方向。

我國曾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內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各展所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體系和網絡。

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有機銜接,可以保障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及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一方面,三者有機銜接有利於整合各種教育學習形式,統一教育方向和目標,增加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構建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在內的青少年教育平台,有利於青少年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

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有機銜接還是我國“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要求和體現。三者通力合作,能形成一個強大的教育磁場,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觀、道德觀教育的有機結合,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成長訴求和時代發展要求。

三者合作共育有助於促進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促使學校加強自我管理,形成現代學校制度,也能使社會給孩子教育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時空的分化與功能定位的不同,導致在三者銜接中存在薄弱環節,亟須引起重視。

社會隱性教育相對薄弱。與社會培訓強勢擴張相反的是,社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隱性教育力量,因為其主體力量分散(如社區教育、場館教育、大眾媒體、網絡空間、文化活動等)、主體職責不清、教育影響難以界定、教育成效難以觀測等問題,長期以來成為三種教育形成合力的薄弱點。

缺乏持久性銜接機制。在實踐中,對三類教育銜接的責任主體、職責分工、銜接程序與銜接內容等操作性細則缺乏頂層設計,更談不上形成持久性機制。社會教育的銜接仍停留在理念、部門規章或非規範性文件層面,缺乏法規和制度的有力支持。

評價的功利性導致教育銜接失衡。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評價指向突出升學率和分數,使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難以按照各自的價值定位和職責進行有機銜接,而是相互錯位,優勢不能互補。

怎麼才能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銜接呢?

釐清三者的職責邊界,為三者的有機銜接奠定基礎。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應多着眼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興趣特長的培養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等。學校是孩子接受系統教育的主要場所,對孩子知識結構的形成、思想品德的成長、人際能力的培養等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社會教育則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與發展,具有教育內容廣泛、教育方式靈活、教育環境豐富的特點,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作用。

充分發揮三者的各自優勢,真正形成育人合力,要避免學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學校化的畸形現象。家庭教育要以親緣和情感為紐帶,培養孩子的倫理道德觀、審美觀、勞動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學校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和素質教育的主體,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培養,使他們得到全面健康成長。社會教育要發揮機構眾多、品種豐富、時間靈活的優勢,積極引導、充分利用、規範服務,使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建立三者的協同治理機制。從理論上講,有職責邊界的系統在實施公共治理活動時都有一定的領域,教育也應如此。但隨着教育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以及公眾對教育理解的差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產生了一些交叉地帶,也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的現象。所以亟須家庭、學校、社會進行合作,協同治理,這也是國際教育社會化治理的發展趨勢。

當前,要思考如何構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協同治理機制,着力推動三者的協同合作,完善協同治理機制,建立共同的發展願景和目標,從思想觀念上改變當前三者在教育倫理上的差異,使三者的教育目標價值得到相互認同,真正促進三者的有機銜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8 字。

轉載請註明: 家庭教育需與學校和社會有機銜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