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三解
李世民敢對李淵下手,朱棣為何不敢動朱元璋?
李淵在隋末羣雄中,其實屬於反叛較晚的,一直到隋煬帝大業年間末期,他才以河東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這個時機抓得很準,也很巧,等於是坐看羣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觀虎鬥。
當然,不要相信什麼李世民是起兵主謀的鬼話,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給自己貼金改的史書,在李淵親近舊臣温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裏寫得很清楚,整個反叛的謀劃,李淵是一直有譜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後也和羣臣説過,早在大業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討論過謀反的大事兒,哪兒用得着一個18歲小青年給他拿主意。
不過,正因為李淵反叛晚,他的核心團隊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親友團”,所以,他分三軍之後,就自統一部,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讓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創業公司,以仨兒子做核心管理團隊。
等到佔領關中之後,統兵的將領把持方面軍隊,其上必以諸王領軍,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廬江王李瑗、趙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淵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淵兒子之外的領兵族人羣體。
朝堂上,則是李淵自領的另一羣“親友團”,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後加入的丘和等人,這些是李淵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來的隊伍,比如武德十七功臣,裏面還有劉文靜、殷開山、長孫順德等人。
整體來説,唐朝的創業團隊,就是用與李淵個人關係+親疏宗族構成的遠近圈層。
在這個團隊中,李世民初起時優勢並不明顯,他的優勢真正發揮是在平薛仁杲之後,憑着戰功在高祖三子中脱穎而出。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李建成的軍事能力未必遜色,在平定關中的戰爭中,乃至於日後平定河北叛亂中,這位被遮蔽的太子表現得並不“業餘”,只不過由於他的身份,必須長期留守關中,也很難有立功的機會。
可以説,真正讓天平失衡的,恰恰是李元吉,他在劉武周來襲後,丟棄太原逃走的舉動,等於把太子在上,秦齊二王在下的三人關係打破,齊王自此不再具有與秦王分庭抗禮的資格,也不再能以“宗王”之上的“元帥”正任身份獨當一面,哪怕是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的大戰中,也只能屈居副帥。
這也就意味着,隨着秦王李世民指揮的大兵團作戰越多,勝利越多,功勞也就越來越大,這時候,雙王並尊則無可能,只能在秦王之外,另行任命天策上將,並允許開府,甚至有陝東行台的動議,也就是自陝縣以東的整個關東地區,另立一個行政中心。
這就等於是在創業團隊中建立了一個凌駕於除了李淵和李建成之外所有人的“大山頭”,而李淵的“山頭”看似最大,卻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被兒子們分化拉攏,久而久之,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成為與李淵並立的勢力,這也是日後“玄武門之變”後李唐皇權順利交接的真正基礎。
在“玄武門之變”前,李淵其實已經陷於需要拉住太子和齊王一同抗衡秦王的尷尬境地,然而,當二人沒有嫌隙時沒有問題,偏偏在武德七年發生了所謂的“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案,李建成奮力自擲,險些把自己摔死,終於得到了李淵的諒解,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這種嫌隙就使得李淵在抑制李世民的同時瞻前顧後,最終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業。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賴以完成政變的軍隊,實際上是李淵允許他畜養的,同樣,太子宮有長林兵2000人,齊王府也有近1000人,這些兵馬,都屬於超越太子六率這種定製之外的“私兵”。
這種情況也和剛剛入定關中後李淵本人對於家庭的“過度”愛護有關,甚至讓三個兒子都在宮中分殿居住,見面敍以家禮,日後分府居住,仍舊不加抑制,可以説,李淵是成也家族,敗也家族。
反觀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時候才出生,生下來就是個“權二代”,也無所謂定策征戰之功,日後由於與徐達家族的結親,出鎮北平參與幾次戰爭,也無非就是跟着打打,在諸多功臣宿將中間,不可能真的大放異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賜予的,包括王位,包括姻親,包括將領,包括他的三護衞。
相對於掌握整個王朝的明太祖來説,他的那點護衞兵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謀反,不用大兵壓境,就是一道聖旨,恐怕就都下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沒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對整個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宮城、皇城的軍力,他的那點兵馬,根本不夠看,想學“玄武門之變”搞斬首行動也完全沒戲。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由於李世民動作迅速,滲透得也深,皇城周圍駐紮的8萬府兵宿衞來不及反應,只是在玄武門與北門屯營的部隊有過照面,當然,從事後給殉國的北門屯營將軍的追封來看,這支部隊可能也已經被李世民滲透,所以,反過來對太子、齊王軍大打出手。
綜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沒力量,要資格沒資格,要膽子沒膽子,怎麼敢玩兒玄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