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一共八位總督,後期又增設了東三省總督,形成九大總督。
近代縱橫就帶大家講講這些末代總督的結局。
直隸總督,張鎮芳
直隸總督是清朝總督排名第一,自從李鴻章發跡後一直是李鴻章的職位,李鴻章死後,榮祿和袁世凱都擔任過這個職務,最後卻是張鎮芳成為最後一任直隸總督。
張鎮芳和袁世凱關係匪淺,袁世凱在慈禧死後遭到清朝皇室的清算,整個袁派人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袁世凱復出後,在最後關頭想要取代清朝時,任命張鎮芳擔任直隸總督,並通電逼迫清帝遜位,張鎮芳擔任直隸總督僅僅十天。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張鎮芳擔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長,一直追隨袁世凱,為袁世凱鞍前馬後,袁世凱死後,後來又和張勳勾結在一起,張勳復辟失敗,張鎮芳也受到牽連,最後由其子張伯駒(民國大師)周旋得以救出。
1928年棄政從商,擔任鹽業銀行董事長,1933年病逝。
兩江總督,張勳
兩江總督是清朝總督中出鏡率最高的總督,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表現,印象最深的就是《投名狀》中,龐青雲的原型,在蘇州殺降的時候用的是兩江總督李鴻章的原型,在被刺殺的時候用的是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
兩江總督在總督排名中排第二位,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一位,清末四大名臣都擔任過兩江總督。
最後一任總督就是比較有名的張勳了,因為張勳不讓自己的部隊剪辮子,在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更是上演了擁護溥儀復辟的鬧劇。
復辟失敗後到天津當了一個寓公,安度晚年。
兩廣總督,張鳴岐
兩廣總督也很有意思,按照道理説,直隸是天子腳下排名第一,兩江總督是富庶之地,排名第二,兩廣總督是對外窗口排名第三也是個不錯的位置。
然而,兩廣總督卻始終身處風水浪尖,從林則徐虎門銷煙開始,兩廣總督就開始走背字,林則徐革職,琦善抄家,葉名琛兵敗被俘,李鴻章到兩廣後,更是大開殺戒,打黑半年,殺死六萬人。
簡直就是一個是非之地,然而,終究還是有不怕事大的,張鳴岐後來就通過關係到兩廣上任,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張鳴岐率兵鎮壓的,辛亥革命後,張鳴岐出逃日本,袁世凱執政後,回國擁護袁世凱的統治。
九一八事變後,勾結日本人,走上漢奸賣國賊的道路,抗戰勝利後去世。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武昌起義爆發後,福建的革命黨人彭壽松從日本回國,爭取福建新軍許崇智等人的支持,在1911年11月12日發動起義。
松壽組織旗人進行拼死抵抗,雙方進行了殊死搏鬥,最後被革命黨和新軍擊敗,松壽見大勢已去,吞金自殺。
關於松濤的事蹟並不多。
湖廣總督,段祺瑞
湖廣能夠成為最早反抗清王朝的力量,也着實讓人吃驚,湖廣可以説是在張之洞的一手努力下開創的局面,當時武漢地區工商業十分發達,為武昌起義奠定了基礎。
武昌起義的時候,湖廣總督是瑞澄,也被稱為末代總督,但是武昌起義爆發不代表清朝滅亡,後來還被收復回來一部分,因此,清廷也不斷任命湖廣總督,袁世凱還親自兼任過。
最後被任命為湖廣總督的是段祺瑞,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為湖廣總督其實就是用來為自己搖旗吶喊的。
段祺瑞應該就是掛銜,並沒有實際到湖廣去上任。
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
陝甘總督本來也是偏僻的地方,卻是總督中面積最大的,尤其是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期間,更加提升了陝甘總督的地位。
升允是蒙古鑲黃旗人,武昌起義爆發後重新被啓動,擔任陝西巡撫,總理陝西軍事,升允率甘軍東進,連下十餘城,逼近西安。
然而這時溥儀宣佈退位,可謂是壯志未酬。
作為滿清遺老,升允接納宗社黨人,圖謀復辟,1931年病逝于于天津租界。
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是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弟弟,算是比較有作為的四川總督了,但是沒趕上好時候。
武昌起義的爆發跟四川保路運動緊密相連,四川爆發保路運動後,清廷調來湖北新軍讓趙爾豐去鎮壓,從而導致湖北空虛爆發了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後,四川局勢並不穩定,錯綜複雜,各路勢力風流湧動。
當時四川有軍隊譁變,趙爾豐以總督的名義張貼布告穩定局勢(一説趙爾豐暗中策劃兵敗),後來被新任都督尹昌衡手下所抓,並且處死,時年66歲。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是同情革命活動,卻又忠於清廷的一個複雜的人物,擔任雲貴總督期間,積極培養雲貴的軍事力量,創辦雲南講武堂,對於軍中的革命活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武昌起義爆發後。
雲南新軍蔡鍔等人邀請李經羲出面主持雲南局面,李經羲不肯,蔡鍔等人因為受其提攜,因此禮送出境,經過越南、香港返回上海。
後來一度參與到北洋政府的上層權力鬥爭中,1925年在上海病逝。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原來清朝只有八個總督,後來由於東北局勢緊張設立了東三省總督,最後一任總督就是趙爾巽,趙爾巽是東北出身的進士,在東北期間跟張作霖關係很好。
民國成立後趙爾巽跑到青島居住,1914年受袁世凱之聘,出任清史館館長,醉心編史,主編了《清史稿》。
袁世凱稱帝時,被尊為''嵩山四友''之一。
1927年病逝,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