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你的態度使用此物品
大多數編織袋被使用或毀壞後的命運——被沉入垃圾場,被遺棄,被焚燒。
但在“在地拾用”品牌設計師眼裏,是限量,是唯一,是新潮流的創作靈感。
幽默是廢材與潮品的化合劑
編織袋,由廉價但耐用的聚乙烯、聚丙烯等各種化學塑料原料製成。它多出現在施工隊的水泥包裝上,在農產品的輸送中,在化工產品的儲存中,在返鄉勞動者的肩頭。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後,就被毫不憐惜地丟棄到垃圾桶。
2018年淘寶造物節上的在地拾用。
沒有人會操心編織袋的命運,更沒有人能想象出它們有天會與時尚界掛鈎。直到2015年在地拾用把它們回收走,設計為日用包具重新登場。
立足街頭文化的野生設計
在地拾用 REEMIX STUDIO是深圳一家針對90後買家出售包具的潮品工作室,他們的所有產品,都跟編織袋有關。
編織袋“變身”的第一步,是回收。這些被重新收集的編織袋基本沒有美感可言,袋子上文字大號加粗的化工品名稱十分搶眼,紅、黃、藍色系的LOGO也極具辨識度,曾是用來包裝什麼的、經銷商是誰、地址在哪裏全都一清二楚。
這些袋子會被清洗乾淨,設計師利用袋子上的字體作為元素,畫出設計稿,選擇想要突出的圖案,再用縫紉機重新裁剪、縫合,與其他材質拼接後成為個實用的包袋。一般來説,生產的包袋上最突出的總是“聚”“丙烯”“越南香米”“非轉基因大豆”這樣的文字。
在創造者黃祖傳、林嘉二位眼中,這就是一種街頭文化,它來源於街頭和日常。人們越是不想與它沾邊,越是容易被它吸引眼球。
避之不及,不如以幽默、不正經的態度與這個世界大大咧咧地開玩笑。
在地拾用的二位創始人都是美術專業出身,他們説帶有化工元素的編織袋能讓他們想起藝考時光。
就像最新拍攝的畫報,模特站在開了十幾年的潮汕米粉店中,一旁刻有“財源滾滾”的中式罩燈底下放着木雕鹿首,她穿着寬鬆的絲綢襯衣,染了鮮豔的髮色,戴着能遮住半邊臉的黃色無框墨鏡,以無所謂的姿態凝視着鏡頭,胸前挎着的正是一個用PVC和編織袋拼接的包袋。
街頭的店鋪是每期新品廣告拍攝的場景首選,與拾用REMⅨ的定義有着相同的契合感。
這是創造者心中接地氣、具有時代特徵的時尚方式。它必須真實存在於生活之中,不會與時代脱軌,這也是品牌名稱的由來一一在地拾用。
拾起來,創造再使用
在地,意味着尊重原本的特性。回收編織袋和普通的包袋設計相比要多一些工序。每個編織袋因圖案的不同,在設計、剪裁、拼接利用的時候,也沒辦法進行流水線生產。因此,店裏所有的包袋都成了限量版,賣完就不再出現。
“拾用”,除了告知大眾原材料來源於回收之外,同時也與“實用”一詞諧音。
“我們不希望我們所製造的產物,是件僅有皮囊、在生活中使用不到的擺設品。”
創始人黃祖傳説,“它應該是一件能時刻帶在身邊,且願意每日朝夕相處的包袋。”
而“Reemix”,用的Remix(再混合)的意思。僅僅是回收材料未免太缺乏想象力。
只有舊與新,廢棄與新奇混合、碰撞,才能迸發出火星四濺的時尚反應。
編織袋與燈芯絨內膽相搭配,可以製作電腦包。編織袋與帆布的結合,能夠成就個結實耐用的托特大包。鮮豔編織袋與PVC材料的結合,適合炫酷小巧的迷你挎包。這樣誕生的包包,具備時尚元素,不會與這個時代的時尚產品脱軌。
對於“回收材料”與“加工製造”的過程,在地拾用認為它們並不是一項繁瑣無味的程序,更像是在不起眼的小巷裏領回了一個髒兮兮的小流浪漢。為他梳理頭髮,換上新衣。悉心打扮,剝落卷心菜般剝去他粗糙的外殼,露出美好的內裏。這個過程,就是材料的“新生”。
幽默是治療廢材的良藥
有款胸前包最受用户的喜愛,也給二位創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身上大剌剌地印着“淨含量50千克”幾個字。這個普通的詞語讓團隊成員靈感大開。
他們想象那些挎着此包的人在地鐵站排隊進站的模樣,像是剝光後計量過重量的貨物,將被搬運到各個前往的目的地;他們想象挎着這個包的人等在斑馬線前,那30秒的紅綠燈,是他們的通行指令。
所以,團隊們決定用這個元素做一個胸前包,以此搭配這句話裏的幽默。將胸前包類比作人的話,它一定是個像《鹿鼎記》中韋小寶一樣的角色。
這樣的感覺,也時常誕生在每一個不同圖案的包包身上。在每個包袋的詳情介紹中,都寫着“生產日期:從你使用那一刻起”“保質期:已過期”“使用方法:請用你的態度使用此物品”這種無所謂、又隨性自然的語句。“每一次回收新的圖案面料,都迫不及待想為它設計一個款式。”黃祖傳説。
“沒倒閉,還活着。”在地拾用開張了4年,對那些質疑的眼光坦率地宣稱自己的生存狀態。為了慶祝自己的生存,在地拾用開發了一款“慶典”包袋,利用在製作過程中剩下的紅旗布、舊編織袋、PVC的面料重組。
這些包袋都是用工作室地上拾起來的一塊塊碎片拼接而成,每一個都有所不同,或許有傾斜,或許有污點,但每一個包都是唯一的存在。
能把土味的東西加工成潮流,重新融入生活,在地拾用把這份功力歸功於“幽默”。
幽默,是一種吸引旁人的魅力;自嘲,是自信的人擁有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些,就是在地拾用所想傳遞的生活態度,也是廢材與潮品融合的化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