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堅守一個宗旨:為了科研為了教育

“我們小時候也經常拿毛白楊的花序冒充毛毛蟲嚇唬人玩,那北方初春落得滿地都是的‘毛毛蟲’到底是個啥?”

“其實,大部分‘毛毛蟲’是毛白楊的葇荑花序。這個花序是由很多朵小花聚集在一起組成的,外面覆蓋的那些片兒是它的‘苞片’,上面長着銀白色的長毛兒,在苞片裏面才是真正的花。”

近日,天津自然博物館發佈了一篇關於楊絮的科普文章《天上掉下來個“毛毛蟲”,不用怕,它是素的!》,讓不少關注少兒科普的家長直呼“寫得應景”“回到了童年”。

地處濱海之城,這座自然科學博物館有何特殊之處?

“天津自然博物館始建於1914年,前身為北疆博物院,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創立。北疆博物院是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中兼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幾大功能的博物館典型樣本。它的建立,在中國博物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彩欣説。

據張彩欣介紹,北疆博物院是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早期博物館史上的一座“活化石”。作為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也是收藏中國古哺乳動物化石最為豐富的博物館,北疆博物院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研究的先河,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國際一流博物館。

走進北疆博物院,玻璃櫃裏矗立着比人高的野驢骨架隨即映入眼簾。兩側的長櫃裏則陳列着巨型動物標本。在靠牆的懸掛式展櫃裏,擺放着小型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系列標本。北疆博物院講解員陳冰告訴記者,這些展覽品都是百年前定做的,直到現在依然能正常使用。

北疆博物院建築由北樓、陳列室及南樓組成,整體呈“工”字形佈局。北樓在1922年建設,佔地面積300平方米,為三層辦公樓,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1925年,在辦公樓西端建成陳列室,採用防火、防盜、防塵和防震措施;通過將平板花玻璃鑲嵌在鋼筋水泥窗框內的方式,利用天然光線採光,既保證了密閉性又能自然通風,還可以使標本免受細沙與雨水的侵襲滲透。

“文物的廣泛收集和妥善保存,離不開桑志華的執着追求和堅定意志。”張彩欣説。

1914年,桑志華走進天津,開始對中國北方進行長達25年、行程近5萬公里的科學考察,足跡遍佈黃河以北十幾個省份的荒山野嶺、溝壑密林、山河湖海,蒐集古生物、古人類、植物、動物、地質、民俗等多學科藏品20餘萬件,其中許多藏品為世界獨有,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中外學術界的重大發現,也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基礎。

桑志華在1915年7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也許,人們想象不到,我採集草本植物不是為了製藥,收集動物皮張更不是為了製作皮衣,蒐集昆蟲也並不是為了賺錢,僅僅是為了觀賞和研究,我最大的願望是能讓他們理解這是為了學校的教育。”張彩欣告訴記者,歷史上來華科考的外國人很多,但桑志華卻不一樣。桑志華在中國北方腹地長達25年、行程近5萬公里的野外發掘和科學考察中,自始至終,都堅持中國出土的化石應該留在中國。這也説明了北疆博物院創建的目的——為了科研、為了教育。

“1928年5月,北疆博物院陳列室正式向公眾開放,展出動植物標本、巖礦標本、古哺乳動物化石五萬餘件,以及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動植物分佈照片3000餘張,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被時人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陳冰説。

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開放。相比偏重科研的北疆博物院,新館更注重科普,專門設立科普劇場,每年有100餘萬名青少年到新館參觀學習。

“北疆博物院不僅留給我們一大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藏品以及大量珍貴的文獻、手稿、照片等資料,更給天津自然博物館人留下了嚴謹務實、求索不輟的文化傳承以及堅韌不拔、執着奮進、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張彩欣説,“我們將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們將以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為我國的文博、科研事業書寫更加輝煌的歷史篇章。”(記者 張亞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4 字。

轉載請註明: 百年堅守一個宗旨:為了科研為了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