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初接觸岳飛的故事,是劉蘭芳的《岳飛傳評書文本》。這本書裏面的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的書目分別叫“張邦昌進璽”、“假詔害忠良”、“牛皋救元帥”,講述的是奸臣張邦昌、張俊等人傳假聖旨,誑岳飛回朝,然後指稱岳飛潛回京城行刺皇上,惡意陷害。岳飛因此被宋高宗綁出五鳳樓問斬。關鍵時刻,岳飛的把兄弟牛皋起兵造反,打得京師兵將無人可擋,也打醒了惑於奸臣諂語中的宋高宗。最終,岳飛冤情得雪,再掌兵權,重回到了抗金前線。
故事寫得很熱鬧,大快人心。
但這個故事是假的。
後來讀“説唐”系列,我很懷疑,“牛皋造反”的故事根本就是抄襲《薛仁貴徵東》中奸臣李道宗傳假聖旨,誑薛仁貴回朝,然後以薛仁貴潛回京城行刺皇上的罪名,惡意陷害薛仁貴的情節。
岳飛是民眾心目中的大英雄,後來慘死風波亭,大家都希望那些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能替他説情、報仇、甚至造反,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生活不是小説。
生活中,沒有人會像《岳飛傳評書文本》裏的那個“牛皋”這麼胡鬧的——就算“牛皋”胡鬧得起,跟隨他的士兵可胡鬧不起,造反是一件株連九族的大事,豈能一時衝動、頭腦發熱,擼起袖子就幹起來?——除非象大澤鄉“大雨、失期”那一羣人,造反或有可能一生,不造反必是一死。
下面,我們不妨拿幾件大將起兵造反的事來比較一下。
抗金名將吳璘之孫吳曦在南宋開禧初年的造反,明成祖朱棣在“靖康之役”的造反,吳三桂在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這些人的造反,哪一個不是在造反之前做了精心的策劃的?哪一個不是在造反之前反覆向將士們做洗腦工作的?
所以,岳飛本人,或岳飛的部將要起兵造反,沒有做足大量的先期工作,根本不可能舉事。
不過,從岳飛兵權被奪、官職被免、戴罪下獄,再到含冤被害,岳飛的部將、赫赫有名的岳家軍並沒發什麼任何譁變的跡象來看,已充分證明了岳飛本人從沒對朝廷有過異心,真心對得起他背脊上刻的“盡忠報國”四字。我們有理由相信,岳飛早已把他的忠君報國思想灌施於他的幕僚、將士、乃至全軍,他本人在含冤被害的漫長過程中沒有想到過要造反,他的軍隊也和他一樣,從沒想到過造反。
比如,削兵權(包括削張俊、韓世忠的兵權),趙構事先什麼也不説,而於紹興十一年四月十二日突如其來地發出詔令,命張俊、韓世忠、岳飛三路宣撫使速來行朝奏事。
張俊和韓世忠路近,很快就到了;岳飛路遠,遲遲沒到。
岳飛沒到,趙構就不敢宣佈削兵權的事,生怕岳飛在來的路上知道了,一旦掉頭策反部隊跟朝廷對着幹,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所以,他只得讓接待官員將張、韓兩人引到西湖邊好酒好肉地哄着供着。
史書裏記,因為連等了數天岳飛都未到,趙構和秦檜等人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一天到晚疑神疑鬼,顧慮重重。
趙構還一度抱怨秦檜、參知政事王次翁、給事中直學士院範同這些人,説都是他們出的餿主意,做事太操之過急。
時過多年,王次翁回憶起這事,還對自己的兒子王伯庠感慨説:“吾與秦相謀之久矣,雖外示閒暇,而終夕未嘗交腱。脱致紛壇,滅族非所憂,所憂宗社而已。”
好不容易,岳飛終於出現了。
趙構於是效仿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設宴隆重接見了三大將。
酒酣耳熱之際,給三人每人下了一道《制詞》,當眾宣佈:韓世忠、張俊改官樞密使,岳飛則改官樞密副使。
即為了避免三人有過激的反應,故意給他們升官,由武官升任樞密使、副樞密使(即宰相和副宰相)。
當然,單單隻削兵權還是不能放心的,隨後,又通過一連串的人事安排,肢解了這三大將的部隊。
經過這麼一弄,岳飛兵權被解除,而岳家軍的編制已經打亂,所以,趙構他們在殺岳飛時才會如此肆無忌憚。
下面説説岳家軍中一些要員的下落:岳雲、張憲與岳飛一起被害,王貴辭職,董先、徐慶、李道等人被調,牛皋被毒死,王敏求、楊浩、邢舜舉、朱芾、李若虛、高穎、王良存、夏珙、黨尚友、張節夫等,全被貶逐流放。
補一句,岳飛被害,雖然沒有發生起兵、造反的事,但還是有很多人為之説情的。
大理寺左斷刑少卿薛仁輔、大理寺丞何彥猷、李若樸等人,力辯岳飛無辜,要求司法部門儘快放人。
甚至,一個叫範澄的書生,家在福建,聽説岳飛下獄,急得不行,向朝廷寫了一封長信,以劉宋名將檀道濟之死為鑑,力勸趙構收回成命,免除岳飛的罪責。信的結尾,他説:“臣與岳飛無任何瓜葛,不曾有何私交,只是出於公義而已。”
……
岳家軍中的於鵬、孫革、王處仁、蔣世雄,智浹、劉允升、劉洪道、張戒等等,也都有為岳飛求情。
結果,上述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遭到了迫害,或貶或流放,或下獄,或處決,或暗殺,手段狠毒、慘烈、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