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壇是怎麼從帝王祭祀之所變成公園的?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祈谷的場所,是皇家禁地,壇牆外設有保護地,平民不得進入。


雖然制度如此,但實際執行並沒有這麼嚴格。明後期,天壇神樂署那些奏樂、演舞的道士們為了謀求生財之道,在樂署周圍開設茶舍,招人入壇遊玩。京城逐漸形成了端午節去天壇踏青的風俗,一些權貴和太監甚至在此射箭取樂。


天壇神樂署,圖源天壇公園官網。


清初,風俗依舊。直至雍正年間,皇帝聽聞有大臣官員在齋戒之處放鷹打槍、飲酒嬉戲,動了盛怒,下令嚴加稽查,自此進壇遊玩的人鋭減。


但至嘉慶朝,此風氣再次抬頭,尤以神樂署一帶為盛,於是嘉慶十三年(1808)清理神樂署店鋪。


儘管天壇的管理並不十分嚴格,但整體上還是比較完備的,其內的古建、器物都使用有章、保護得當。民國肇始,它的地位驟然跌落,一度淪為林場、跑馬場、戰場,且多次遭到駐軍的洗劫破壞


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17年7月,軍閥張勳藉口調解“府院之爭”,帶“辮子軍”進京,逼走大總統黎元洪,企圖扶持溥儀復辟,史稱“張勳復辟”。而張勳的屯兵就在天壇。


一羣辮子兵在牆邊休息,圖源網絡。


“討逆軍”吳佩孚、馮玉祥部誓師討伐張勳,圍攻天壇。雙方在天壇激戰5個小時,最後張勳敗走,遁入荷蘭使館。


而這次戰爭,對天壇的破壞無疑是十分嚴重的:遍地斷瓦殘垣,大門彈痕累累,古柏七零八落。


天壇成為公園正式開放式在1918年1月1日。而在此前,天壇也曾在1913年元旦,向民眾短暫開放過一次,這也是普通平民第一次毫無限制地湧進昔日的皇家園囿。


天壇祈年殿


據當時《正宗愛國報》楊曼青的一篇《遊壇紀勝》記述:

“中華民國二年一月一日為始,前門外天壇先農壇各開放十日任人入內遊覽,天壇門首,但見一片黑壓壓的人山人海,好像千佛頭一般,人是直個點的往裏灌,……這一開放,把荒涼的壇地變成無限繁華。這幾天遊人日盞,不止北京一方面,連天津、保定府、通州之人來逛的也不在少數。”


這次短暫的開放,雖説是“把荒涼的壇地變成無限繁華”,但畢竟沒有成為公園,沒有正式開放。正值民國之初,平日裏沒有管理人員,更沒有顧得上設置管理辦法,天壇成了“三不管”地帶。


1914年5月,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啓鈐呈交袁世凱的一篇名為《請開京畿名勝》一文,使得天壇有了轉型公園的契機。


他指出,當時北京的諸多名勝雖名為禁地,卻不乏遊人,雖有空文,其實並無限制的真實狀態。又進一步提出了管理的意見:“亟應詳定規條,申明約束,以昭整肅而遂觀瞻。”在朱啓鈐擬寫的開放名單中,天壇位於首位。


朱啓鈐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率先開放,成為了民國曆史上開放的第一座公園。不過,天壇卻被袁世凱利用,痛失了成為公園的機會,直到1918年1月1日,才正式對民眾開放。


天壇社稷壇


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此後戰亂頻仍,天壇的命運可謂坎坷異常:


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日軍1855部隊佔據了天壇神樂署等處,製造細菌武器,犯下了滔天罪行。


照片中應為實驗室,擺滿了實驗器具,文字註解為“於北平天壇 野戰防疫部”,圖源網絡。


解放戰爭期間,平津戰役打響,國民黨在天壇修建飛機場,夷平了上千株古樹。


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天壇才終於迎來了新生。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王煒 閻虹,北京公園開放記,北京觀察,2006

[2] 綜合《北京日報》、北京電視台等關於“公園開放”的新聞

[3] 日軍北平細菌部隊遺蹟:天壇神樂署淪為本部,北京青年報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