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松石中的象形品種

大松石中的象形品種

石頭的賞玩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圖案石和印章石。圖案石愛好者追求的是石頭色紋是否與自然界動植物形神匹配,惟妙惟肖,對石頭的軟硬度或產地不做過多苛求;印章石的基本功能是作為篆刻印材,所以硬度必須是鋼刀刻得動的,如果在滿足硬度的基礎上,石頭再有精美的色紋、象形的圖案,那自然再好不過。寧波大松石最大的特點,除了完全能夠滿足印材的篆刻基本功能之外,更以其色彩之繽紛、紋路之奇特、變化之多端,深受石友的喜愛。

大松石的色紋五彩斑斕,絢麗多變,幾乎沒有兩塊石頭的顏色和紋路是一模一樣的,其中一些象形品種的大松石,更得到廣大石友的青睞。這裏,筆者與同道分享幾種比較典型的大松石象形品種。

滴水凍。大松石中有一種非常奇異的品種:地子以硃砂為主,質優者色濃宛如雞血;間有不規則凍點,圓形,或正圓或橢圓,清澈透明瑩潤;大似蠶豆,小如綠豆;似水滴落,鑲嵌於硃砂地子中;熒熒內曜,彷彿水波盪漾;石質凝結,表面極具光澤;受刀適宜,韌性足而不粘刀……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大松滴水凍”。我接觸大松石近二十年,從原石中鋸開,製作成功的滴水凍上品印章石,不過十餘方,這些品相完好、地子深紅、凍點勻稱的上品滴水凍,個頭並不大。類似的品種,在別處產地的印章石中也極為少見。由此可見,大松滴水凍是一種較為珍稀的印章石,極具欣賞價值。

蛋花凍。取名“蛋花凍”的印章石,在外省印章石中也常有,而出自寧波大松的蛋花凍,無論是色紋還是質地,都有其明顯的個性特徵,極易與別的產地的蛋花凍區別開來。大鬆蛋花凍地子呈淺肉色,半透明狀,屬大松凍石中透明度較高的品種之一。在半透明的地子上,有乳白色長短不一的條紋,似蛋花狀遍佈其間,因此得名。其間還有桃紅、嫣紅或粉色點綴,俏麗出挑。蛋花凍的質地極其細膩,通透度高,印石打磨後表面清亮、晶瑩,具強蠟質光澤,它的凝結度強,韌性足,兩塊印石輕輕碰撞,發出金屬般錚錚鏗鏘響聲,質優者接近晶體,可與昌化晶相媲美。無論從珍貴性、稀有性,還是整體品質來看,大鬆蛋花凍絲毫不遜於四大名石中的上品佳石,排在大松上品印石的前三名毋庸置疑。

大鬆蛋花凍的原石呈扁平狀,夾于堅硬的石英岩料間,礦脈呈V字形分佈,石料厚不及4釐米,窄處不及5毫米,取石十分不易,做成印章石更為艱難。至今我見到過的最大一枚大鬆蛋花凍方章,印面尺寸不過3釐米,高度不過12釐米。

市面上有人把大松石中色紋類似蛋花狀的都稱之為“蛋花凍”,對此筆者不敢苟同。所謂的“大鬆蛋花凍”,首先是質地上的高度認同,否則籠統地稱其為蛋花凍,在實際操作中容易混淆,讓人無所適從,從而也就失去了品種命名的意義。當然,一旦如此籠統命名,對其真正價值的認定必會高低懸殊,混亂不堪。

魚子凍。相比大鬆蛋花凍的稀有程度,大松形似魚子的印章石則較為常見。印章石肌理不規則地散佈着白色圓點或橢圓形斑點,可大可小,如魚卵狀,素雅清淡,惹人喜愛。大松魚子普遍存在於灑墨、黃花、硃砂、春凍等多個大松品種石的地子中,彩石居多,凍石相對較少。大松石的凍地中,魚子色白如玉珠,聚散錯落有致,懸浮於通透度較高的凍地之中,立體感極強,十分惹人喜愛。

縱觀大松魚子這一品種石,客觀來説,魚子形狀不及內蒙古的巴林魚子那麼逼真、渾圓,密度不及福建壽山或浙江昌化魚子那麼集聚、濃密。大松魚子分佈大多呈局部的片狀或塊狀,極少見到排列有序的大片魚子形狀。

以上三種大松石象形品種,僅僅是大松石中的冰山一角,另外如藕粉凍、彩霞凍、凝墨凍、木紋凍、冰凍等等,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些形神兼備的象形品種石,緊緊吸引着廣大印章石愛好者的目光,進而成為他們追逐的目標。

南宋大臣、詞人史浩,是鄞州人,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流傳下來有兩首詞歌詠圓子。其中《粉碟兒·詠圓子》中寫道:“咄嗟間,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然,湯初滾,盡浮鍋面。”這位先賢把寧波圓子(或湯圓)寫得繪聲繪色,活色生香。我亦即興賦詞一首《人月圓·詠大松滴水蛋花魚子凍》,聊表喜愛大松滴水、蛋花、魚子凍印章石之雅興:

“乳花飛舞琥珀間,玉珠嵌石中。造化神秀,花鳥魚蟲,霎時相融。黃花硃砂,爭圓鬥密,獨好質凍。蛋花溢香,魚子養眼,皆我情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7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松石中的象形品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