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江户時期 可不要以為只有諸藩前往江户 荷蘭的參府你知道嗎?
日本江户時期雖然俗稱鎖國時代,但並未完全與其他國家斷絕往來,德川幕府仍然和特定國家保持往來。在西洋為荷蘭,東洋則為朝鮮。而參勤交代同樣對於這兩個國家有效。那麼,荷蘭是如何參勤交代的呢?
葡萄牙等歐洲諸國於戰國時代來到日本,開始宣揚基督教,同時也展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南蠻貿易。不過,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皆採取禁止基督教傳教的方針,使得日本和外國的通商及外交關係受到限制。
在將參勤交代制度化的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代,幕府於島原之亂後禁止葡萄牙船來航。時間是寬永十六年。在這之前,幕府禁止伊斯巴尼亞,意大利也撤出與日本的貿易。自此,與日本維持外交關係獲准進行貿易的歐洲國家僅限荷蘭。
荷蘭商館長官需履行幕府指派的義務,即撰寫並提交阿蘭陀風説書,同時還得每年上江户參府,前往江户城晉見將軍。除了感謝將軍准許進行貿易外,請求繼續維持貿易與提出要求也是其目的之一。
江户參府是從在平户設立商館以來就有的活動。原先為不定期,自寬永十年起規定必須每年執行。自寬政二年起,改為每四年參府一次。一直到嘉永三年為止,荷蘭商館長官的江户參府次數共計達一百六十六次。
幕府藉由商館長官的江户參府來判斷荷蘭的忠誠度。也就是説,商館長官的江户參府與諸大名的江户參勤具有相同意義。因此,幕府才繼續同意與荷蘭進行貿易。
起初,商館長官一行人自前一年年底從長崎出發,次年正月抵達江户,不過自寬文元年起改於正月十五或十六日從長崎出發。約在三月一日或是十五日登江户城晉見將軍。打道回長崎則是在五月或六月。參府所需日數約九十天左右。
那麼,荷蘭人走的是哪條路呢?起初,從長崎到下關走海路,有鑑於在玄界灘很可能遇難,於是到小倉為止改走陸路。接着從小倉進入瀨户內海,在室津或兵庫上岸。之後則是走陸路。經由大坂、京都,從東海道前往江户。
那麼,荷蘭人的參府隊伍如何構成呢?除了商館長官外,加上書記、醫生等三至四名隨行人員。荷蘭人蔘府人數少得可憐。不過,日本人人數較多。包括由長崎奉行所官員所擔任的正、副檢使,擔任翻譯與會記的江户番大通詞及小通詞。此外,還有兩名町使、二至三名書記、兩名廚師和兩名定部屋小使,其他再加上日僱頭、宰領頭等,總計人數多達五十九人。
也就是説,荷蘭人蔘府的主要人員是由日本人構成。隊伍人數膨脹的原因,主要是攜帶獻給將軍和世子的貢品,以及獻給老中、若年寄等幕閣與京都所司代、京都町奉行、大坂城代及大坂町奉行的禮品所致。獻給將軍的貢品與禮品分別裝入長持和皮籠內進行搬運。因此也需要僱傭派遣工。
貢品與禮品主要是由荷蘭船隻運來日本的毛織品、絹織品、棉織品等布匹。此外,也會贈送舶來品給位在江户、京都、大坂、下關、小倉等處的荷蘭宿。所謂荷蘭宿是指荷蘭人上江户參府時經常投宿的旅館。
參府隊伍和參勤隊伍類似,一天能走多少路就走多少。按照《江户參府旅行日記》的記載,一天的旅程需要走十到十三里路。有的時候甚至需要行走到深夜。同樣,參府隊伍同樣也會遇到各種自然災害,因此原地等待,所以平時基本處於趕路階段。
此外,與參勤交代的大名隊伍通過時一樣,也必須要清掃道路。雖然是荷蘭人的參府隊伍,但他們享有參勤交代大名隊伍一樣的待遇,清掃道路、曬水、清街等都有。路過他國領地時,同樣會受到諸大名的招待,大名派出重臣前來迎接,傳達來自地主的歡迎。
不過,由於重臣被禁止和荷蘭人交談,於是與上席檢使及通詞打招呼,同時提供旅行所需要的馬匹和搬運行李的人員。每位荷蘭人均配有四名隨從與警衞,侍大將持杖在前領路,直到參府隊伍離開為止。
一旦進入另一藩領地,該藩大名便會派遣重臣前來。在旅途期間,一行人將陸續接受上述如同驛站接力賽般的“招待”。而這,全部來自於幕府的指示。
而在投宿時,參府隊伍與大名隊伍相同,都是在宿場門前懸掛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帷幕與紋章。這也是告訴旅客,有身份尊貴的客人在此投宿。雖然在參府期間,荷蘭商館一行人受到熱烈的款待。不過,他們仍然受到嚴格的限制,而且隨時受到監控。
荷蘭人對此心知肚明。《江户參府旅行日記》是如此記錄的:檢使所住的房間為僅次於我們的上好房間,無論該房間位於何處。至於與力、通詞及同心則住在最靠近我們的隔壁房間,目的是為了監視我們,並阻擋僕從或其他人在他們不知情,或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靠近我們的房間。
由此可知,對於荷蘭人,德川幕府始終保持警惕,一邊通過荷蘭人瞭解西洋諸國的動態,一邊通過光明正大的監視,確保荷蘭人始終在幕府的掌控中。但無論如何,荷蘭人的參府在花費上絕對沒有參勤交代隊伍來得多,也從未對東印度公司的收入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