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攻破明朝國都北京;同年4月29日,兵敗山海關的大順軍狼狽地撤離北京。是什麼讓一個新建立的王朝僅僅一個多月就灰飛煙滅了?一切還得從大順農民軍佔領北京後的所作所為説起。
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新興王朝,李自成起初是很受百姓支持的。當時,支持他的不僅僅是農民,而且也包括想給自己的將來找個好出路的明朝官紳。史料記載:大順軍打到北京前,當時京城百姓“幸災樂禍,俱言李公子至貧人給銀五兩,往往如望歲焉”。明朝廷在京的兩三千名官員自盡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冑,叛降如雲”。簡而言之就是,百姓和官紳都沒把大明滅亡當回事,準備打開城門迎闖王了。
老百姓們支持李自成的原因很好理解,圖的是大順軍能夠免賦税。但大明官紳們圖的是什麼呢?當然是一個可靠的新主子、一個好前程。在他們看來,投靠漢族為主體的大順,遠比投靠風俗、語言都和漢族大不一樣的滿清靠譜多了。然而,在李自成真的進了北京之後,大明官紳們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他們等來的並非高官厚祿,而是用嚴刑拷打的方式向他們勒索錢財的大順官兵,正式叫法是“追贓助餉”。
大順的追贓助餉行動不是隻在北京實施,而是在他們佔領的所有地區實行。史載,甲申(1644年)三月,劉芳亮部佔領大名府,“布州縣偽官,毒掠縉紳”;進佔廣平府之“次日,拷掠鄉紳,以官職大小定銀數之多寡,慘不可言”。這樣的行動讓明朝官紳階層大失所望,儘管他們並沒有馬上公開反抗,但早已懷恨在心、積蓄力量,準備找個合適的機會給大順政權致命一擊。
很快,機會來了。因不滿大順政權拘押父親吳襄及抄沒吳家家產,本已打算歸順李自成的大明平西伯吳三桂中途變卦,回師山海關,勾結清軍舉兵反叛。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與清吳聯軍展開血戰,結果大順軍慘敗,連大順政權的二號人物劉宗敏也受了傷。戰敗後的大順軍於4月26日潰退回北京。本來他們回到北京後是打算據守的,但考慮到自己兵力不足,最後作罷了。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搞了個繼位儀式後,立刻撤離了北京,向西安方向逃去。
此時,高興的不僅是清軍和吳三桂,還有那些被大順軍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大明官紳。北京的明朝官紳有的拜倒在了後來入城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腳下,還有的逃往了淮河以南的明朝控制區。而其他大順軍佔領區的官紳則趁李自成兵敗之機展開了反擊行動。
因為古代信息不是很發達,其他地方的官紳只是隱約知道大順軍被吳三桂打敗了,還不知道清軍入關的消息,都樂觀地認為大明還會復辟。因此,官紳們的反擊是打着光復大明旗號的。
別看大明官紳大都是讀書人出身,但力量卻不可小看。史料記載:四月二十七日,山東德州鄉紳、原明朝御史趙繼鼎、主事程先貞、大學士謝升之弟生員謝陛發動叛亂,推舉逃難到該地的明朝宗室為盟主,假稱濟王,號召遠近。山東和北直隸的許多地方官紳羣起響應,不到一個月就佔領了山東省德州、省會濟南府、東昌府、青州府、臨清州、武定州、高唐州等多個州縣。在山東官紳發難的同時,其他大順控制區也發生了類似事件。
官紳造反,再加上清吳聯軍的追擊,大順政權就在這樣的兩面夾擊中失敗了。與其説大順軍敗在軍事上,倒不如説敗在政治上。假如李自成的大順軍在進京之後停止向官紳追贓索餉,不去觸犯官紳集團的利益,那麼不僅吳三桂會歸順李自成,其他官紳也會爭相效忠。那樣的話,大順軍的力量就足以把清軍擋在關外,他們的江山也就坐穩了。然而歷史不能假設,最終李自成還是得罪了這羣不該惹的大明官紳,於是也就不可避免地吞下了失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