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你的孩子幸福嗎?

孩子只要玩一會兒,就立馬大聲喊,怎麼還不去學習;

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陷入恐慌和暴躁中;

看着其他的孩子都去補習班,立馬讓自己的孩子也跟上,英語課、音樂課、舞蹈課……把假期佔得滿滿的;

陪孩子寫作業,只要孩子聽不懂或者寫錯了,不受控制地開始咆哮憤怒;

“現在累一點、苦一點,是為了你好,是為了你之後的幸福,你怎麼不懂呢?”

……

你是不是這樣的家長呢?你也經常打着為了孩子未來幸福的旗號犧牲孩子當下的幸福嗎?

家長要把幸福還給孩子

面對當下愈演愈烈的家庭教育焦慮,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認為,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養,倡導“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來,電影《你好,李煥英》火熱的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傳達了家長要把幸福還給孩子的理念。

有很多人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如果不幸福,天天搞得很緊張,那還不如幸福地活着。很多家長迷信補習,其實大數據研究已經表明,補習並不是對所有孩子都管用,有些孩子可能不補習,更有助於他的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到最後就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完整的人,讓孩子不斷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更好的人。

蒙台梭利説,“所有人都關注兒童的未來,但是恰恰沒有人關心兒童的現在。”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説,“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成年人的幸福和他童年時期是不是幸福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嗎?作為家長,究竟怎麼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呢?

今天,一起來看看朱永新的育兒觀吧!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給孩子這7個幸福錦囊。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錦囊一:陪伴

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説話,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父母在談論政治,孩子可能今後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很多父母以為跟孩子多説話沒有什麼意義,實際上父母説的東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會成為他大腦裏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

一個父親是當地很著名的企業家,很忙,不是請人家吃飯,就是人家請他吃飯,跟自己的女兒沒有很多接觸。孩子上了小學後,因為參加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的老師會定期給孩子父母親寫信,每週一封信。其中一項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不僅是母親讀,父親也要讀。

這個父親5年裏和孩子一起讀了184本書。他説一開始沒感覺,讀了一個月之後,發現閲讀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開始主動拒絕應酬,跟孩子一起讀書。他説:“這5年裏,孩子上了小學,我上了大學。”後來他跟孩子在一起無話不談,而媒介就是書。

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哪怕時間很緊張,哪怕做做樣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遊戲,看電視,這很正常,但是要想讓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須剋制自己的行為。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錦囊二:閲讀

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閲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閲讀能力、閲讀興趣、閲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童書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地藏在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裏,藉此構建起孩子的價值觀。

最初的閲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閲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治癒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説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閲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錦囊三:習慣

教育是否成功在於有沒有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

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裏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

比如學會走路,走路也有習慣,當然在習慣的背後還有很多準則性的東西,我們説不闖紅燈,意味着要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就是一個習慣。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的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錦囊四:空間

幫助孩子,讓他成為他自己

我們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幫助他,讓他成為他自己。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一個幫助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的場所,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空間、舞台和機會,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為父母親來説,千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為同一個樣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這才是最關鍵。

過度關心照顧,結果造成很多長不大的孩子。過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潛能的釋放。

錦囊五:尊重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當下的生活

在我們人類的歷史上,相當長的階段沒有把兒童當作人看。從文藝復興以後開始看到兒童,開始把兒童當作人看,開始尊重兒童。特別是有了聯合國的《兒童憲章》以後,我們不得不把兒童當作一個人,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我認為整個教育對兒童的認識和理解遠遠不夠。我們要自覺地意識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個最神奇的階段。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會變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種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對兒童的基本認識,或者正確的兒童觀,是我們教育的一個起點,也是我們整個家庭教育的起點。

錦囊六:品格

品德、品格,影響孩子終生髮展

影響終生髮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過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甚少關注他的品德,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錦囊七:相信

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家長要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孩子的潛力恆大於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

讓我們無限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除了7個錦囊,朱永新還曾提到過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3個錯誤,來自查一下吧!

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幾個錯誤

第一個是望子成龍

望子成龍沒有什麼不好,哪個父母不這樣?但問題出在標準上。

大家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家長總是用同一個標準,即哈佛的標準、北大的標準、清華的標準,其實就是分數的標準。事實上這個方向就錯了。

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有成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潛能才能得到發揮。父母要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最合適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是重智輕德的功利化

現在的很多家長,只要孩子考得好,獎勵就來了,甚至告訴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學習方法教給其他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好書借給其他的孩子。孩子漸漸地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只關注自己,甚至對家人都不關注,這樣的孩子能走多遠呢?

如果教育不關注人的品格發展,這樣的教育肯定走不遠。

第三個是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成長

現在大多數的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後,就沒有成長的動力了,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在職場打拼已經夠累了,回到家裏又要做家務,沒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長,而這樣恰恰使孩子無法成長。

好父母不應把教育孩子當作是枯燥的責任和義務,而應該當作是自己人生的一種樂趣和享受。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繹教育的精彩。對於父母來説,要進入童年的“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把父母當成一個偶然闖進他們那個童話世界之門的人。

網友:説到我心坎裏去了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樊麗萍

  來源:綜合自中國教育報、南方都市報、新民晚報、紅星新聞、人民網、人民教育、守望新教育、網友評論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3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家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華又怎麼樣,拿到百萬年薪又怎麼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