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發達程度直接決定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但反過來講,教育的發展進步並非一蹴而就,它在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提供人才保障的同時,也適應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就正應了那句政治學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我國曆來都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從教育制度的不斷變革與完善,到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再到“重塑”教師社會地位……這些都無不體現着、踐行者“教育為本”的理念。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眾多高校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歷經數次更名、合併、調整、變更體制,它們披荊斬棘,一步步走來,有些甚至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知名高校,為我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名族脊樑來。
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與轉型勢必會給教育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因此適時調整、重構和新建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層級學校也勢在必行,特別對於教育大省來説,更是尤為重要。
而就在近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實施專科教育高等學校備案名單的函》,公佈2020年度省級人民政府審批新設、更名、合併、調整、變更辦學體制、撤銷的專科層次高等學校備案名單。名單顯示,除個別學校更名、合併調整、被撤銷外,全國範圍內共新設高等專科及職業學校56所,其中,人口以及教育大省河南省穩居榜首,共新設立10所高等職業學校,含6所公辦院校,4所民辦院校。而緊隨其後的同樣也是教育大省——山東,共新設2所公辦高等專科學校,4所高等職業學校(其中2所公辦,2所民辦)。
涉及多地市,共新建16所高校,這兩個教育大省強勢領跑“爭”設高校,傳遞出什麼信號呢?
第一、教育大省,同樣是人口大省,新高校設立是提高地區人口素質、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而作為人口大省,河南、山東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很多人無法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而此次設立16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考完沒有學上的尷尬境地,同時高等職業院校的設立也為初中畢業以及技校畢業學生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機會。同時,科技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地區人口整體素質的提升能極大促進地區間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觀念的更新。
因此,兩個教育大省“爭”設高校,傳遞出它們對於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強烈渴望,以及對於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的強烈認可。
第二,雖是教育大省,但以省會城市為首的地市,大學“聚集效應”過強,導致其他部分地區教育與經濟“雙落後”。雖然兩個教育大省高校眾多,但這些高校基本上“依附”於經濟相對發達的省會以及副省會城市,教育規模、水平與質量都要遠高於其他地市。而相較於鄭州、濟南、青島等城市,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也是其“短板”,因此,以高校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也迫在眉睫。
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要想兩者齊頭並進,顧此失彼是不可取的。兩個教育大省此次新增設16所高校足以看出其對欠發達地區教育的重視,同時也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視。
第三,與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不謀而合,為當地下一步職業教育乃至教育發展指明方向。早在幾年前,國家就強調要大力支持和鼓勵職業教育發展,加強在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不僅如此,國家還出台職業技能培訓相關減免政策,為職業院校學生減免學費。而此次兩個教育大省“領跑”新建16所高職及專科學校是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的具體表現,同時也為當地職業教育樹立新的“標杆”,為當地職業教育乃至教育發展指明方向。
因此,兩省新增設多所高職及專科學校,傳遞出這兩省不僅重視特色名牌高校的建設,同時也開始注重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壯大。畢竟,培養更多理論型人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今後兩省經濟社會發展之需要,或許將來有一天技能加學歷才是立足社會的“王道”。這兩省16所高校的設立、發展或將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風向標。
在筆者看來,新建16所高校,教育大省河南和山東強勢領跑,至少傳遞出以上3個信號。那麼,您認為高職、專科院校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增設會不會成為一個趨勢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