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受先帝遺詔,成為蜀漢實際意義上的統治者。建興元年,諸葛亮受封為武鄉侯,並開始開府治事。在其相府之中,有一位地位極其特殊的人物,雖然當時官位不大,卻受到諸葛亮異乎尋常的重視,而此人正是費禕費文偉。
公元225年,諸葛亮在討伐南中的戰鬥中大獲全勝,引兵回到成都。為迎接諸葛亮,朝臣們皆出城數十里相迎。但是令人驚訝的是,諸葛亮卻在車上招了招手,將官位並不高的費禕叫上車,與之攀談了許久。對此,朝臣們都感到非常驚訝。
在筆者看來,費禕應當是諸葛亮專門用來偵查百官甚至劉禪的暗樁。有了費禕的幫助,即使諸葛亮出征在外,朝中動向仍盡在掌握。除了監視百官,費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協調好蜀漢兩大棟樑——魏延和楊儀的關係。
自荊州失陷,劉備兵敗夷陵以來,蜀漢人才逐漸呈凋零之勢,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法正、馬良不是戰死,就是病死。而在劉備時期尚為小字輩的魏延,逐漸走向了台前。魏延武藝高強、善養士卒,精於陣法,是蜀漢難以替代的強將,同時也是諸葛亮所倚重的左膀右臂。
在南征之戰中,諸葛亮又發掘另一位人才——楊儀。此人善於制訂規劃,籌措糧草,而且做事利索,很有決斷力。軍中禮節制度,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諸葛亮凡事喜歡事必躬親,卻唯獨能讓楊儀獨當一面
雖然魏延和楊儀均才華出眾,但在性格上卻都有嚴重的缺陷。魏延恃才傲物,性格粗暴,難以與旁人相處;而楊儀的高傲或許還在魏延之上,同時還心胸狹窄、嘴尖牙利,得理不饒人。因此在共事過程中,楊儀和魏延總是衝突不斷。
一方面,楊儀經常以口舌之利,譏諷魏延。魏延説不過楊儀,便露出武夫的嘴臉,抽出劍要殺人。每當到了這個時候,費禕就一定會出場。從表面上,費禕性格隨和,談吐幽默,與誰都能相處,因此他與魏延、楊儀的關係都很好。因此,在兩人發生衝突時,費禕總能救場。因此諸葛亮在世之時,可以各盡魏延、楊儀之所用者,全賴費禕從中匡救之力。
魏延和楊儀沒有直接火併,一來靠費禕的調解;另一方面,兩人受到諸葛亮的管束,也不敢將事情鬧大。因此只要諸葛亮在世,兩人就不會鬧出大亂。但當諸葛亮去世,兩人的衝突必將危及蜀漢政權的穩定。
對此,甚至連東吳孫權都看出來了。在一次酒宴上,孫權就曾對作為使節的費禕説:
“告訴諸葛丞相,貴方的魏延、楊儀均是牧豎小人,雖然有點雞鳴狗盜之才,但終究上不了枱面。諸葛丞相活着的時候,他們或許會很消停,如果丞相一旦不在了,這兩傢伙必然造反。因此,我希望你們早作打算!”對於孫權的説辭,費禕自然心知肚明。他的副手董恢説:
“如今曹魏勢大,不得不任用這兩個小人,總不能因為江上風波大,就把船槳丟掉吧!”言下之意就是,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楊儀不是啥好人,用他們不過是權宜之計。從更深層次來分析,諸葛亮恐怕對自己的身後事已經早有安排,根本無需孫權費心。
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即使在彌留之際,諸葛亮頭腦仍十分清楚,自己死後,沒人能與司馬懿相抗衡,因此撤退才是上策。因此他將軍隊交給了楊儀,並命他秘不發喪,即刻領兵回成都。而指揮權,交給了姜維。而諸葛亮之下官最大的魏延,卻被完全忽略了。
諸葛亮心知,自己死後,魏延必不會聽從自己撤退的命令。早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想單獨帶兵,以軍事冒險的手段襲擊長安。然而魏延的計劃卻被謹慎的諸葛亮拒絕。若將兵權交給魏延,他必會違背諸葛亮的旨意,實施他的冒險計劃。以他的水平,哪是司馬懿的對手?一旦失敗,蜀漢危矣。
因此,諸葛亮將兵權交給了楊儀。一方面,楊儀不懂軍事,不會因貪功而繼續北伐;另一方面,楊儀與魏延關係惡劣,絕不會與之合作。就這樣,魏延完全成了一個棄子。若魏延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或許還能保全性命。如果不聽從,等待他的便只有死了。
諸葛亮去世,楊儀果然緊跟領導的遺囑,領兵撤退。而魏延也一如諸葛亮所料,拒絕撤退。不僅如此,魏延還準備出兵攻打楊儀,一場火併即將上演。若內戰打響,必為曹魏所趁。就在這時,費禕站了出來。
首先,費禕假裝站在魏延一邊,與之談心。對於暴跳如雷的魏延,費禕安慰道:“我當為君回去勸解楊長史,長史是文吏,甚少管知軍事,他必然不違命,與你繼續北伐。”在穩住魏延後,費禕奪了一匹馬便逃走了。
當楊儀帶領蜀軍主力撤離,中了費禕緩兵之計的魏延已經無法阻擋了。於是他帶兵燒燬棧道,要和楊儀一決高下。但是魏延卻已經無法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成為所有蜀軍的敵人。因此只消王平一嗓子,魏延的部下就一鬨而散。之後,魏延被迫帶着兒子逃亡漢中,但最終還是被馬岱追擊並殺掉。
魏延死後,作為維護政治平穩交接的楊儀又成了禍患。前文提到,楊儀自負其才,且被臨死前的諸葛亮委以重任。因為他自信,自己一定能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但出乎楊儀意料的是,諸葛亮卻任命蔣琬繼承了自己的相位,楊儀只被安排了一個閒職。因為諸葛亮明白,讓心胸狹窄、有才無德的楊儀當丞相,只會讓政權出現紊亂。
對於這樣的安排,被完全架空的楊儀怨言不斷乃至於指天罵地,眾同僚皆不願與其交往,唯有費禕與他“關係良好”。一日,費禕到楊儀家做客,誰知楊儀卻説: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也就是説,丞相去世,我若舉兵投靠魏國,哪會落到今天這般田地?我後悔啊!
然而出乎楊儀意料的是,費禕這位“知心小弟弟”卻毫不猶豫地向後主劉禪告密,而楊儀也因此被剝奪一切官職,最終死在了流放地。
由此可見,諸葛亮雖然被稱為至正之臣,但是同時滿腹權謀、城府極深。他留下一個費禕,輕易除掉楊儀和魏延兩大禍患。雖然楊儀、魏延皆有才,但沒有諸葛亮制約,只會起到反作用。若造成蜀漢內訌,導致魏、吳交侵,乃是得不償失的。因此,諸葛亮、費禕計除二人的奇謀,維護了蜀漢未來30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