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是個什麼課?

這兩天,“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的話題在網上受到熱議:有網友感慨自己未來就要進入社會,但對一些必備的社會知識和技能卻不夠了解。也有人説很多東西都是進入社會,一下子逼迫自己去學的,甚至走了不少彎路。

“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是個什麼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人接觸新領域,學習新知識,離不開好奇心和求知慾,而適度的危機感則能激發個人潛力,提高自身對某個行業或工作的適應能力。年輕人在步入社會前,能有意識地查找自身的不足,並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彌補知識與技能短板,這種危機意識和進取精神難能可貴。課堂是在校生增長知識、拓寬眼界的重要途徑,他們希望大學多開些必備社會常識課,也是想在校園中提前用知識武裝好自己。

輿論討論的焦點,在於年輕人關心的必備社會常識,這不是指那些簡單的生活常識,而是能真正在社會生活、職場工作中指導自己避坑的“乾貨”。比如求職擇業,為何簽署三方協議,如何保證自身權益不受損,通過哪些法律渠道維權;租房買房,如何避免花冤枉錢、上繳智商税;銀行貸款、辦信用卡、保險納税這些社會經濟事務,自己能否多掌握些專業知識,而不是在經辦時像個“小白”;至於辦公室實用技能,看似處理的是些小麻煩,但技多不壓身,在工作裏也能避免很多麻煩。

網友的這些訴求,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的重視。大學教育一方面要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科理論知識,讓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另一方面,也要通過選修課、實踐活動等,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印證理論、更新知識。在此基礎上,很多高校開設了跨院系、跨專業的通識課程,不少有特色的課程令網友羨慕“這又是別人家的大學”。學校要善於聆聽學生的建議,對學生呼籲聲高的課程,評估論證其現實可行性。就業、法律或職場等方面的課程,在專業學者參與之外,高校還可聘請業界人士來講授,把前沿動態傳遞給學生,真正解決學生的困惑。

想讓學校的一些課程注重社會性和實用性,需要學校進行相應的課程改革。對教育系統來説,職業規劃、心理疏導、消費理財等課程,不妨貫通中小學階段,而不僅僅是在大學階段才集中開設。對大學生來説,大學時光是寶貴的,課堂知識不可能解決將來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應該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讓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加多元,社會閲歷更加豐富,比如向學長學姐請教、找靠譜的業界單位實習等,課餘之外自學法律、經濟學、社會學等,這對更加深刻地認知社會也會大有裨益。

“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是個什麼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未知世界,人們一時產生焦慮、困惑乃至迷茫情緒,其實是正常的。大學生同樣如此,他們對工作、生活的擔憂,其實是想要在未來掌握更多的主動性,是對自己人生負責任的表現,而掌握更多的有用經驗、實操技能,無疑能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更遊刃有餘。

當然,想要自己在職場上與時俱進、不被淘汰,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葆有對長見識、增本領的熱忱。在自身專業領域外,要不斷加強對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的學習、研究。此外,大學生對就業、職場等方面的疑慮,也需要全社會為他們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和友好的成長環境,為他們的自身進步賦能,給他們提供更多成才的機會。

撰文/白毅鵬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4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是個什麼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