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説,人生是一場修行。
凡是修行,無所戒,則無所得。
若想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事事順遂,就需要懂得規戒自己。
正如北宋名臣呂蒙正所言:“時也,命也,運也。”
順天應人,適時而動,這是生存的法則,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守時待命”的哲學。
蘇軾曾言:“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尤其人在少年時血氣方剛、意志未定,往往經受不住美色誘惑。
唐朝名相狄仁傑,年輕時面如冠玉,相貌英偉。
一次,他上京趕考,路過一個客棧休息。
客棧的主人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寡婦,她見狄仁傑生得英俊,便心生愛慕,等到晚上更是前來“投懷送抱”。
狄仁傑不免心頭一震,可他立刻想起了之前一位僧人的告誡:
至於如何戒色,僧人還講了個好方法:幻想對方衰老的那一天,皮膚起皺,滿目瘡痍,色心自然就會淡下去了。
於是狄仁傑便將這段經歷告訴了寡婦,同時提醒她切勿因一時貪色而失了名節。
在當時的封建時代,這一舉動不僅讓寡婦有了好名聲,還獲得了朝廷的表彰;而狄仁傑也順利考中進士,最後官拜宰相。
不為誘惑所妨礙心智,人生自然順遂無憂。
正如王陽明所説:“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了,還有甚閒思慮?”
《世説新語》中記載了一個“陶母封鮓(zhǎ)”的故事。
東晉時期,名將陶侃見官府物資中有一罈醃好的魚,便派差役把魚取回來送給母親。
不料陶母卻將送來的魚封好交還給差役,還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
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陶侃一生為官清廉,千古流傳。
《大戴禮》有言:“好色失志,妨於政。好見小利,妨於政。”
人在少年,當有一份淡泊寧靜的心性,須知經得住誘惑,才能守得住繁華。
《菜根譚》説:“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浮躁之人總是急於求成,到頭來卻得不償失。
尤其是胸懷大志的青年人,在做人做事上,更是萬萬不能有半分浮躁。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非常擅長射箭的人叫做養由基。
有一次,兩個人慕名而來想要拜養由基為師。
幾天後,有一個人耐不住了。他跑去問養由基:
養由基回答:“這就是我讓你學的射術,繼續做下去。”
這個人聽了養由基的話後,覺得是他故意不肯教自己,沒過多久就離開了。
但另外一個人卻一直耐着性子,跟着養由基認真學習。數年以後,他終於學到了養由基百步穿楊的本領。
《三國志》有言:“墉基不可倉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雖然每個人都想早一點成功,但心浮氣躁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所以在青年時期,最要緊的功夫是沉澱自己、潛心修煉,只有克服浮躁的煎熬,才能收穫光明的未來。
不論是個人還是民族,好爭必傷,好鬥必敗,好戰必亡。
《道德經》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到中年,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戒鬥無爭。
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立戰功,幫助朝廷收復了大量失地,因此成為了皇帝的心腹重臣。
得到重用的郭子儀,同時也受到了權傾朝野的宦官魚朝恩的猜忌。
《新唐書》記載,為了打擊郭子儀,“朝恩使人發其父墓”。
掘墓事件發生之後,人們都認為郭子儀肯定會報復魚朝恩。
結果領兵在外的郭子儀回朝後不僅沒吵沒鬧,還孤身一人覲見皇帝,放聲大哭道:
就這樣,一場大風暴被他的一句話消弭於無形。而魚朝恩卻因為恃寵好爭,被皇帝下詔處死。
人若好鬥,終有一敗,而這一敗,就有可能是萬劫不復。
1837年,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的普希金逝世。
他沒有死於疾病、意外、時間,而是死於自己發起的一場決鬥。
普希金和當時的許多貴族一樣,沉迷於喝酒,常常因酗酒失去理智,一言不合就與周圍的人拔槍決鬥,據説他一生中經歷的決鬥大約有30次。
他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最終卻因好爭好鬥而白白送了性命。
曾國藩説:“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不爭不鬥,難以立世;好爭好鬥,必遇其敵。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有時候不鬥,比能爭會鬥之人有福多了。
《禮記》有言:“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
人到晚年,最怕的就是緊緊攥住“得失”不放,平添出許多哀愁。
《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博便是如此。
他是名門望族,又是武林世家,家中大富大貴,又擁有武林人士夢寐以求的武功寶典,但他就是不滿足。
因為他有一個光復大燕的夢想,為此不惜挑起宋遼兩國的爭端。
在此之後,他更是通過詐死的手段在少林寺中躲藏幾十年,只為偷學少林武功,直到鬚髮皆白,仍然放不下迷戀。
他也因此身積暗傷,飽受折磨。
最終少室山一戰,慕容博頓悟心結,選擇了放下貪戀,在掃地僧的開化之下,頓悟皈依。
明白這點,才能談得上真正的“養老”。
説起養老,季羨林老先生就十分出名,他的“三不”養生法很值得借鑑。
“三不”養生法是他在晚年發明的養生方法,所謂“三不”:即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
不鍛鍊,不是説不做任何運動鍛鍊,而是指不過分鍛鍊,不做劇烈運動;
不挑食,則是完全反對一些養生專家應該忌口某些食物的觀點,他認為人越老越需要營養的均衡,如果忌口某些食物,營養就不能均衡攝入。
最後不嘀咕,對於老年人來説是最難的一步,這也與他樂觀的心態有關。
他認為老年人不該再想那些不愉快的、令自己一直糾結放不下的事情,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年人,要懂得放下過往,珍惜當下。
也正是有着如此豁達的心態,季老先生才能享有九十八歲的高壽。
《史記》中説:“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人生一世,不過百年。
及至暮年,與其戀戀不忘、汲汲求取,倒不如心靜而思、雲淡風輕,不為慾望所累,不為執念所絆,如此方得真自在!
王陽明有詩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歲月可能是一個神偷,它能偷走年華,卻無法偷走我們內心的堅守:
少年時,淡泊寧靜,拒絕茫茫誘惑;
青年時,戒驕戒躁,緩行漫漫長路;
中年時,不爭不鬥,包容紛紛世事;
老年時,樂天知命,放下累累妄念。
回首過往,你會發現:一個人生命的質量在於守戒,而守戒便是守心。
心中之戒,不僅靠一時一刻的隱忍,更是靠日積月累的修行。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