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各學院老師利用雙選會與企業HR對接用人需求。上海外國語大學供圖
剛剛過去的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季還沒讓人緩過神來,最近幾周,迎來集中返校沒多久的各大高校,又開始提前佈局2021屆畢業生的“就業大計”了。
“提前瞭解用人單位需求,打破固定思維,大膽拓展各類行業與領域。”9月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的2021屆應屆生就業校企交流會上,該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曹姝婧説。這場交流會,比往年早來了半年多,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出席並給上海市外辦、阿斯利康、中國工商銀行等15家優秀用人單位頒發證書。曹姝婧介紹,2021年,學校會在原有的校企聯動基礎上,加強“走出去”力度,拓寬就業渠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就業季”剛剛過去,2021屆應屆生“就業戰”已經在各大高校打響。
“就業熱身賽”提前到來
8月中旬開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研究生文柯(化名)每天都關注輔導員在年級羣裏發的大量秋招相關信息,“説實話,很焦慮。作為明年畢業的學生,今年的特殊情況也是讓我措手不及。”此前,文柯本在寒假前就計劃好2月開始實習,結果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的計劃延後了3個多月,一直到5月底她才得以向輔導員申請返滬,在上海開始實習。
文柯算是“幸運兒”。受疫情影響,他的同學、本已經在武漢一公司拿到實習offer的大學生方成(化名),回河南老家過年,因為無法返回武漢而遭遇毀約。
最近,復旦新聞學院的輔導員蔡老師每天都在年級公告羣裏推送秋招的最新信息,除了媒體就業信息,她也會推房地產、銀行等行業的招聘信息,提醒同學們“裏面有合適的崗位”。
“學校和學院能做的就是和企業對接,提供就業崗位、就業信息給學生,學校就業辦專門開講座給學生講簡歷、面試經驗,前段時間還轉發了教育部錄製的就業前景分析、崗位分析的視頻課程。”蔡老師介紹,班級輔導員今年從學生們一返校就開始做“就業輔導”,“一般就是大家跟我一對一聯繫,從實習階段就開始與有困惑的同學一對一電話單獨聊。”
而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提前到來的就業籌備工作被校方稱為“就業熱身賽”。今年8月,這所學校通過自有平台舉辦空中雙選會,有意思的是,這場“雙選會”針對的人羣是“2021屆畢業生”。近40家用人單位的近150個職位,向上外2021屆學生開放,學生簡歷投遞量近1500份。
上外東方語學院2021屆朝鮮語專業學生石雪童就通過雙選會找到了一個律所的實習機會。小石的這個就業方向,讓她跳出了以前的“固定思維”,“鍛鍊了我的綜合能力,讓我對求職更加有信心,感覺朝鮮語可以在不同行業發揮不同的作用!”
記者注意到,為了幫助2021屆學生更好地研判就業形勢、按需提升求職能力,上外還邀請各行業的校外專家為學生在線開展2021屆專場求職能力提升訓練營。訓練營共8期,持續一個月,內容涵蓋了職業規劃、簡歷、筆試、面試等各個求職環節,在線收聽達到8000人次。
求職方向出現新變化
疫情之後,並非所有行業都迎來“求職寒冬”。面對特殊環境,2021屆應屆生開始特別關注一些“新的發展機遇”。今年7月,人社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佈了9個新職業,其中“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 互聯網營銷師”等與互聯網相關的職業佔了5席。
這些新職業的出現,引起了同學們的廣泛關注。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在秋招中開放的崗位相較於去年都有大幅增加。騰訊公佈的數據顯示,將面向2021年應屆畢業生開放5000個崗位,總招聘量預計較去年提升42%,這也是騰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校招。字節跳動秋招為應屆生開放超過6000個工作崗位,這一數字超過了該公司往年同期招聘規模。
互聯網之外,醫療行業也成為2021屆畢業生眼中的一個“風口”。前程無憂聯合應屆生求職網發佈的《2020中國優秀大學畢業生需求和求職報告》顯示,生物製藥相關行業招聘量擴大,且醫科畢業生的求職感覺最好,覺得“求職難”的學生比例最低。
此外,許多之前對公務員和事業編制沒有興趣的大學生,也開始考慮這一職業發展方向。“我準備去考公了。主要因為經過疫情,想要更穩定一點的工作。”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研究生單林(化名)告訴記者。
也有一部分即將畢業的高校學生面對莫測的求職環境,選擇了繼續學業。“之前我還打算本科畢業直接工作的,但疫情之後覺得還是先讀個研緩緩更好。”湖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李曉雯(化名)説。
教育機構也成為近年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的選擇。但受這次疫情影響,這些機構的工作機會呈現“不穩定性”。安雨(化名)在杭州一教育機構負責招聘事務,他向記者透露:“很多學生因為疫情找工作艱難,而教育機構門檻相對較低而來。不過留存率不高,預計他們在明年暑假前就會‘跑路’。”
年輕人已提前預判“海歸競爭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經歷了2020屆這次特殊的就業季,2021屆應屆生們對各種情況都做好了提前預判。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班班長曹松(化名)就提前預判到了“海歸競爭力”。他告訴記者,2021屆畢業生人數本身就多,但還要同時考慮到受疫情影響而來的“海歸潮”,“我感覺,競爭會相當激烈。”
梧桐果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活躍求職的歸國海外留學生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目前,每7名留學生中就有5人回國,此前,有媒體將當前的海歸潮評價為“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迴流潮”。
上海浦東青年人才羣體的一大特色就是留學歸國人才多。把留學歸國人才用好、用到位,一直是浦東地區人力資源發展的突破口。該區積極聯動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劍橋大學上海校友會、哥倫比亞大學上海校友會等校友組織,廣泛推送招募信息,已有300多個名校畢業生報名“留在浦東實習”。
畢業於英國德蒙福特大學金融專業本科的張馳斌受疫情影響未能及時回英國讀研,他現在浦東川沙新鎮河長辦公室實習。“我在網上看到報名鏈接,川沙離我家近,就報名了。”張馳斌原本的計劃是研究生畢業後去金融機構工作,但實習一段時間下來,他發現鄉鎮也能有所作為,“我以前以為鄉鎮、農村都是農田,現在發現有很多年輕人在村裏做民宿,社區裏的公共設施和服務也很健全。”
曹松告訴記者,除了一羣優秀的“海歸”,2021屆畢業生可能還會面臨來自國內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競爭壓力。以金融行業為例,儘管國有四大行、投行、券商等企業都明確了今明兩年的“擴招”,但這種“擴招”門檻都較高。
“擴招是擴招了,但很多用人單位會把招聘條件圈得特別小,有機會去應聘的人不會太多。比如前段時間杭州餘杭的清北專項計劃,針對的就只是這兩所學校的學生。還有很多單位為了幫扶當地的高校,招聘時主要招當地學生。”曹松説。
“很多面對選項困惑的同學,主要問題是‘焦慮’。實習、畢業論文、找工作都壓在頭上,他們感覺壓力大,也比較盲目,不知道怎麼選擇。”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焦慮,復旦大學輔導員蔡老師的建議是:“每個人跟着自己的節奏就好。”
王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