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不要只説加油|童心稚趣

作者:鄒超穎(兒童文學作家,冰心獎獲得者,編劇,大學老師。出版多部作品,編劇的多部影視作品在全球院線及央視少兒等電視台播出。) 

北師大教育學博士、心理健康學家田宏傑在一次演講中談道:“廢掉一個小孩最快的方式,是你要加油。”不僅僅是她,社會上也有許多聲音,當家長對孩子説“你最棒”“你真厲害”“你是個好孩子”等言語時,其實對孩子是一種隱形傷害,那麼,教育孩子到底應該用鼓勵式教育還是挫折式教育?

先來説説挫折式教育,教育家黃素菲説:“看似幽暗的負面經歷,卻留下強韌的生命力,經驗深挖生命的河牀,容納更充沛的水流。”一個孩子在鮮花簇擁和歡呼掌聲下成長起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的挫折和失敗,那麼,在成年以後,當他遇到一點小的問題時,他的心理是承受不了的。他們已經習慣了別人吹捧自己,當他們發現世界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不再聽到誇讚聲時,就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和恐懼,甚至因為心理問題而被擊垮。

家長的言語,是孩子對自我認識的基礎。一味進行鼓勵式教育,比如,當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時,家長依舊告訴他,他做得挺好,等他去了學校,從同學或者老師的嘴中又説出了另一番話時,孩子是會混淆的。不過,挫折不是打擊,而是不遮掩問題。當困難擺在孩子面前時,家長不要刻意將其裝飾,不要用糖果將苦澀包裹,而應該與孩子一起直面困難,一起去解決問題,從而跨越困難。孩子有畏難情緒很正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伴隨着沮喪感、無力感,但當家長與其一同找到解決方法,孩子將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鑄就了孩子的信心,這樣的孩子將更具有抗挫能力,更能發現自己,併成為更好的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到過“心理免疫力”,當孩子擁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次再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充滿信心。因此,不要在孩子説“我做不到”時,在一旁説“加油”,這是沒有任何效果的。陳寅恪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過一句話——“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要建立與孩子的共情,作為家長,成年人的世界廣闊,並不會在意孩子眼中的“大事”,但是家長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是放了十倍乃至百倍大的,要與孩子共情,真正地蹲下身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切不可將挫折式教育誤認為是打擊式教育,不少家長用打擊孩子來激勵孩子,父母永遠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和努力,這換來的將是一個從小得不到尊重,長大後自卑的孩子。他們會謹小慎微地生活,生怕説錯話,做錯事,童年時代的自我懷疑將會持續到成年。他們慢慢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事物的判斷來源於父母的臉色和言語。這是一種強權教育,孩子變得軟弱,無能,沒有主見,人生過於沉重。

生命的過程可以是輕盈的。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6歲時,達·芬奇上小學,他對繪畫非常感興趣,有一天,達·芬奇上課不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後,他拿給父親看,父親沒有責怪他,反而誇獎他畫得好,並要培養他的繪畫才能。

由於父親的支持和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中去。一次,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畫了一個可怕的女妖頭,把剛進家門的父親嚇了一跳,但是父親絲毫沒有責怪兒子。達·芬奇16歲時,父親把他送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裏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達·芬奇父親的鼓勵式教育,是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所謂賞識,就是進行鼓勵式教育,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的優點,當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好時,或者有進步時,家長不要只説“你真棒”,而應該具體地告訴他哪裏的細節做得不錯,表揚他努力的過程,孩子將明晰地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好的結果。

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鼓勵式教育和挫折式教育要平衡,讓孩子不因缺點而自卑,也不會因誇讚而驕傲,保持中立的態度,清晰地自我認知,充滿信心地走過人生旅程。

【編輯:張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4 字。

轉載請註明: 對孩子不要只説加油|童心稚趣 - 楠木軒